-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中国文学史上“负心汉”
简论中国文学史上“负心汉” 摘要:从《诗经》到南戏后期高明的《琵琶记》、明代冯梦龙拟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从近代曹禺的《雷雨》到现代严扑、华萃深的《秦香莲》,这些作品中都有不少“负心汉”形象。他们在眷情与绝情中冲突,在人性没有泯灭和个人欲望中徘徊、思考。他们的罪恶是永恒的,良心发现也是永恒的,罪恶与良心的冲突一直延续,这正是“负心汉”形象系列的普遍性和特殊意义所在。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负心汉 “负心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氓》、《谷风》中,乐府民歌《白头吟》、《上山采蘼芜》也有描写“负心汉”的:“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洗有溃,既话我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是侧面描写负心汉形象,读了这段文字,在我们的脑子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负心汉形象:朝三暮四,对妻子残暴,性格比较单一。而乐府民歌中的《上山采蘼芜》所写的“负心汉”则与《诗经》中所写的不同,乐府民歌采取正面描写,它是这样的故事情节:被遗弃的女子偶尔邂逅前夫,便问“新人复何如?”答曰:“新人不如故,”全诗隐约包含了丈夫被外界所迫遗弃妻子的心理,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产生遗弃现象的社会原因。“负心汉”则比《诗经》所写的要复杂得多的“负心汉”形象。两者对比会发现:前者形象比较单一,后者则比较复杂。至此,“负心汉”的形象在文学史上便有过两种类型,这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元南戏前期以前,受《诗经》中的《氓》、《谷风》影响较大,从宋元南戏后期到近现代,则受《上山采蘼芜》影响。 《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则是一个旧情难忘,对婚姻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在议亲时,他想的是“纵然有花容月貌,怎如我自家骨血。待早朝,上表文,要辞官家去。”成亲后,他对妻的思恋化为“春心寄杜鹃”,最令人感动的是他拒绝遗弃前妻,他坚决表示“纵有辱没杀我,终是我的妻房,义不可绝。”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高明笔下的“负心汉”并不那么可恶,他处在一个进退维谷,十字交叉的人生路口,后来由于蔡伯喈的软弱,封建势力的强大,才不得不屈服。文章有一句话??示了造成蔡伯喈悲剧的原因:“文章误我,我误爹娘,文章误我,我误妻房,”文章,即封建科举制度。这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的科举制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文章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把造成悲剧的一切罪过都归于封建社会制度,把罪过都推向了皇帝所代表的封建观念,只注重外部原因,而没有把笔墨多停留在蔡伯喈的软弱上,没有从“负心汉”本身来找原因。文章想把人物性格复杂化,但是由于没有把握好这个题材的特点,使人物停留在某个特定的圈子里——人物理想化了。 到了明代,把社会原因和“负心汉”本身性格弱点结合起来的写法。才趋完整,冯梦龙的拟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为代表。李甲遗弃杜十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社会制度的原因——“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这是违背孝道,封建礼数的;其二本身性格决定的,即“李甲原是没主意的人”、“惑与浮议”。这篇文章中李甲的形象比较复杂而略显单薄,复杂表现在李甲“忠厚至诚”和杜十娘真心相爱,但是中途畏缩不前,没有激进的勇气,到后来由于良心发现,折磨而死。为什么说形象而略显单薄呢?因为这篇文章写李甲内心活动不多,心理描写不细腻,因而他的内心世界没有突现在我们面前。再由于篇幅短小的原因,没有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展现李甲形象的复杂性。 在曹禺《雷雨》出现以前,可以说没人真正把“负心汉”写得完美,他们或多或少有些不足之处,到近代《雷雨》中的周朴园的出现,才给“负心汉”注入新鲜的血液,给中国文学史上人物画廊又添了新的一页。 《雷雨》中的周朴园的经历可以归纳为五个情节,即30年前的同居、遗弃,30年来的怀念,30年后的绝情,最后的相认。关于30年前的同居,曹禺对周朴园的评价是“玩弄”一词(1962年语),后对王朝闻诶到“糟踏”一词(1978年语),可见,周朴园这个“负心汉”很伪善,30年前的遗弃则可看出周朴园的残忍、绝情,这是迫于家庭压力的缘故。30年来的怀念则可看出周的人性并没有泯灭,对爱情还是忠贞的。也许有人认为资本家的本质是虚伪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虚假的。但是作者曹禺在1980年两次肯定周朴园的“人性”认为“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没有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圈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见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读》《语文战线》1980年2期),可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30年后的绝情则又说明他的软弱、无能、令人可恨。最后的相认说明周朴园的良心并没有消失,又让人怜悯。所以说周朴园集真与伪,丑与美,恶与善于一体,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曹禺把一个“负心汉”写得有血有肉,性格丰满,完善,既可恨又可怜,体现了复杂美和单纯美。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文学史中所描写“负心汉”的作品都是以男子的负心为中心来结构全局,对“负心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