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例谈“民族化”译诗方法扬弃
例谈“民族化”译诗方法扬弃
摘 要: 作者运用例子分析了民族化译诗方法的优缺点,从形式、音韵和文言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对民族化译诗方法进行合理的扬弃。在形式上可采用许渊冲先生所提倡的竞赛论,同原作竞争,超过原作;在音韵上可采用民族化译法达到音美,但前提是不能损害深厚的意义底蕴;在语言的使用上应适当扬弃文言以加深原诗的意境美。
关键词: When We Two Parted 英诗汉译 “民族化” 译诗方法
一、引言
黄杲炘先生在其著作《英诗汉译学》中将译诗的方式划分为五种,分别为“民族化”译诗方法、“自由化”译法、“字数相应”译法、“以顿代步”译法和“兼顾顿数与字数”译法。所谓“民族化”译法,即采用我国传统文言诗形式进行外诗汉译,诗歌的载体是传统的五言、七言、曲牌或骚体等形式(或未必有什么规则的长短句)。[1]
民族化译法在英诗汉译的历史中出现的最早,而且其影响直到今天仍然不容忽视(例如许多民族化译作仍被选为标准译作出现在各类书本和杂志当中,许多著名翻译家在汉译英诗的时候仍然时不时地选用这种方法),但是针对民族化译法的批评和指责也相当多,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民族化译法不“信”。下面以拜伦诗作When We Two Parted的四种译文为例进行说明。(限于篇幅,仅取第一节)
When We Two Parted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Sorrow to this!
译文一,黄杲炘的译文:
当初我俩分离时
当初我俩分离时,默默无言泪满面,
离愁绞得心半碎,一别将是若干年;
你的脸苍白冰凉,你的吻冷而又冷;
真就是那个时光,预示了今日悲恨!
译文二,石儡的译文:
那年离别日
那年离别日,默默双泪垂,
远别将经年,我心已半碎;
君颊苍且冷,君吻犹如冰,
当彼别离时,已兆今日情。
译文三,陈锡麟的译文:
昔日依依别
昔日依依别,泪流默无言;
离恨肝肠断,此别又几年。
冷颊何惨然,一吻寒更添;
日后伤心事,此刻已预言。
译文四,张梦井的译文:
当年咱俩别
当年咱俩别,泪水湿我巾。
一别心儿碎,数年俩相分。
问我面无色,双唇冷若冰;
分别那一刻,预示今日疼。
二、不“信”
信,即忠实。首先从形式上看,原诗第一节的八个句子分别音节组成,前四句长度大体一致,但第七句突出稍长,第六、八句收缩显短。诗里短句由于音素少了一两个,本身就有一点斩截、突兀与跌宕的意味和灵异的效用——似乎常被用来载负多少带有些谶语味的音讯,谈来恍如天降不详,竟有些令人微觉不安。[2]而在民族化的译文中,形式上一律采用等长的七言五言,这种由于形式变化所产生的效果便消失了。从音韵上看,原诗通篇采用ababcdcd...交错押韵的韵脚,而四种译文都将原诗两行并列成一行后分别采用了aabc,aabb,aaaa和abcd的韵脚,音韵上的不“信”相当明显。从意思上看,译文一为了形式上的对应,增加了原文所没有的“心半碎”的原因“离愁搅得”;译文二将“sorrow”译为“情”字;译文三不仅增加了“离恨”,而且将“心碎”译为“肝肠断”,带有明显的归化意味;译文四更是将“silence”的意思省去,增加了“湿我巾”,另外不仅增加了“离恨”的原因“一别”,而且将“心半碎”扩大成“心儿碎”。
既然民族化译文如此不“信”,那么为何众多翻译名家仍然乐此而不疲呢?中国最早而且最有生命力的译论命题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自从这个翻译美学命题被东汉的支谦阐发标举以来,已超过了1500年。[3]民族化译法之所以持久不衰的原因正是其虽无“信”,但有“美”。
从形式上看,英语为拼音文字,每个单词所占长度不尽相同,所以英语形式上很难达到完全的对称。即使是同样的两个诗行,英语字符长度也不相同,这与一字一音,诗行绝对等长整齐的汉语律诗绝句在视觉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差异。[4]但是,只需稍经观察就可发现,英诗也追求视觉上的整齐。正如高健所说:“其实,对于外形的整齐性的重视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要求,……诗吟出来当然是供人听的,但一旦写出来和刊印出来便又可兼供人阅读;所以应当说诗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而且越到后来便越是如此。”[2]例如英国作家Water Raleigh的The Silent Lover,尽管六行诗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