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桑立国到林草兴邦.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农桑立国到林草兴邦

从农桑立国到林草兴邦 石山   【专家档案】   石山,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农业问题专家,曾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农桑立国:   发展了丝绸产业,开辟了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   汉民族是农耕民族,以种植业为主,为了解决吃穿问题,实行农桑结合,并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因为汉民族活动区域位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又是桑树适合生长的地方,发展农桑,实行农桑立国是十分自然的,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耕地区。这样做可以富民和强国,长期屹立于东方。正如孟子对齐宣王说的“五亩之室,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又成为中国历史上英明的领导者的最高理想,能做到的很少,但总给人以希望和憧憬。汉民族经营这个广大区域是有成效的。这一广大区域长期成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中心,保证了汉民族的强盛和发展,汉、唐盛世均以此为中心,清朝的盛世虽已扩大到海河、辽河流域,但经济中心仍在这里。这个广大区域的人民的生活是比较富庶的,当然也很辛苦,南宋范成大等诗人的几首田园诗,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人民为农桑忙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样的农村实在美,农民的辛勤与喜悦也完全显示出来了。回溯到唐代,也有类似的情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僧皎然:《寻陆鸿渐不迂》)“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都讲桑麻,也讲农家辛苦。这样的叙述,历代均有。总之,农桑立国的做法创造了中华文明,蚕桑又发展了丝绸产业,开辟了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开拓了国际交往。这一做法是完全成功的,值得汉民族自豪。但是,又要清醒地看到,时代变了,居住地扩大了,融入的民族多了,单一的农桑模式已不适合我国面临的新形式和需要,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和模式应该转变并增加新的内容。这不是什么人的爱好问题,而是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和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办法、老模式不适应也解决不了新问题。对此,全国人民特别是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大喊一声:“俱往矣,发展现代化的大农业,构建和谐社会,就在今朝。”   ■从20亿亩到100亿亩:   尊重自然规律,把山区、牧区经营好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占国土的70%,又是一个草原大国,北方有40多亿亩的草原,南方还有近10亿亩的草山。现在是56个民族的大家园,各有各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发扬。我国陆地国土分为三大块:山区、牧区和农区。从大农业用地说约为100亿亩,山区和牧区共约80亿亩,农区约20亿亩。长期以来,经营的重点是农区即20亿亩。由于人口众多,单靠农区已无法保证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必须认真把山区、牧区经营起来并经营好,从而把56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安排好。这是客观需要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农业发展战略必须转变的依据。   怎样经营山区和牧区?解放以来又是怎样经营的,效果怎样?首先应该认真总结一下,温故才能知新,才能找到正确的建设和开发办法。坦率地说,解放以来,我们用的是经营农区的办法。在山区毁林开荒,搞粮食自给,副作用是严重的,引发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破坏了大量的林草资源。在牧区也开荒种粮,几次大开荒,面积达几亿亩。又搞了一个农牧交错地带,扩大种植面积,破坏了草原,又大量消耗了地下水,造成草原的荒漠化。这是与自然规律对着干,结果是灾难性的。山区退耕还林政策和牧区退耕还牧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就是最好的证明,决策层自己纠正错误了。我想起林学家陈嵘老先生的一次谈话。上世纪60年代初,我向他请教林业方面的问题,除回答我的问题外,他讲述了这样一个论点:“汉民族只会耕田,不会耕山,也不会耕草原。到山区开荒种粮,到牧区开草原种粮,违反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效果当然不会好。”这实际上是对当时决策的严肃批评,我却轻轻放过,愧对老先生,并成为终身憾事。我又想起唐朝大思想家、大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釵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所写的景色十分幽美,仔细一想,这就是刀耕火种,也就是毁林开荒。解放初期,南方山区仍在这样干。汉民族的这个习惯由来久矣,为害也大矣。在山区人口很少的时候,自然界能够承受,人口多了,规模大了,时间长一些,就承受不了了。于是荒山秃岭大批出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牧区也大致如此,大面积荒漠化,草原变成沙原,生产力严重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