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儿童父母角色-BabyHome.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优儿童父母角色-BabyHome

資優兒童父母與教師的角色 吳武典 資優教育的重點並非在發掘、塑造狹義的「資優兒童」,而在於鼓勵增進孩子的「資優行為」。能力是多元的,資優教育並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品,我們應著重於資優行為的培養,藉由創造思考和工作熱忱,使孩子的潛力充分激發出來。 澄清幾個觀念 「資優學生」與「資優行為」 「資優兒的父母(老師)」與「資優父母(老師)」 遺傳乎?環境乎? 全才與偏才 知識與智慧 成己與利人 「揠苗助長」與「壓苗阻長」 親師的角色 家 長 教 師 示範者(榜樣) 示範者(人師) 保護者(支持者) 寶石鑑賞師(伯樂) 教導者 教材重組者(蜜蜂) 規畫者 環境經營者(園丁) 傾聽者 「活字典」(導遊) 學校伙伴 一面明鏡(良友) 生活嚮導 催化員(接生婆) 結語 目標:發展個性與適應環境 方法:善用平常心與非常心 補充資料: 吳武典:平常心乎?非常心乎?---談資優兒童父母與教師的角色。(原載吳武典著:愛心之外---現代父母經,133-149頁,台北,信誼基金會出版社,民國77年。本文已稍作修改。) 平常心乎?非常心乎? --- 談資優兒童父母與教師的角色 澄清幾個觀念 一、「資優兒童」與「資優行為」 如果資優兒指的是經過專家鑑定,智商至少在130以上的兒童,為數必然相當有限,大約100人中只有二至三人罷了,那麼一般父母及老師接觸資優兒童的機會就很少了。但我們若能拋棄這個標記,不說資優兒童,而談「資優行為」,那麼可能有10%、30%、50%,甚至更多的孩子有資優行為。為什麼呢?因為資優行為是可以培養的,每一位小孩或多或少都可能會有資優行為的表現。所以,資優兒童是可遇不可求的,而資優行為確是不難發現的,只要為人父母、老師的多細心觀察。資優的孩子在智能上的表現是學的快,學的多,記憶強,或是具有創造力。然而這些在能力方面的特質,若沒有資優行為的催化,則很難發揮出來。哪些是資優行為呢?它包括持久的好奇心及長期的努力,並且能夠在沒有外力逼迫、誘導的情況下自發的學習,喜歡學習,也懂得學習的方法。此外尚包括具有廣泛的興趣、喜愛富挑戰性的事物,如做難的題目等。 美國全國資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州大學資優教育計畫負責人任汝理(J.S. Renzulli)博士,對資富優異的看法有別於其他專家學者。他並不重視智商的突出,認為I.Q. 只要在中等就可以了,但卻必須具備兩個特質:第一、具有高度創造性,第二、高度工作熱忱。創造性可以靠後天培養。作為教師,使用不尋常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固定的教材,則雖然教材是死的,教學過程卻可以生動、活潑,帶動學習的興趣,引發創造力,他便是一個有創意的教師。創造性是每個人都可能具有的,就看如何去培養或激發。至於什麼是高度工作熱忱呢?我曾經接觸過一位剛滿五歲的小朋友,經過智力鑑定之後,專案核准提早入小學,後來還進到國小資優班。這位小朋友對數學特別喜愛,幼兒時已經在很輕鬆自然的情況下超越學習了。他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媽媽出十道數學題目給他做,否則就睡不著覺,這就是對數學的工作熱忱。有了高度的工作熱忱,就可以把潛力發揮出來,這就是資優行為的表現。所以智商只要在中等,然後加上高度創造性和高度工作熱忱,就可以成為資賦優異者。因此,先天具有的潛能,並不能決定個人日後的成就;一個人的成就主要決定於其潛能發揮的程度,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最後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因素是努力,而不是智力。 二、資優兒的父母(老師)是否資優? 面對資優兒,或許多數人會懷疑父母與一般的老師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教導他們。事實上,對於資優兒的教導,父母與老師所扮演的建設性角色是鼓勵、支持及經驗的引導、環境的設計,倒不一定是知識的灌輸。因此,不見得父母或老師本身是資優才可以教導資優兒童。只要態度誠懇、引導得法,依然可以成為一個良好的資優兒輔導者,並獲得資優兒的敬愛。若能以欣賞資優行為的觀點來接觸他們,作為資優兒的「人師」,當比只是做個「經師」來的有助益,在中、小學階段,尤其如此。 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布隆姆(B.S. Bloom)曾在1985年完成了一項重要的研究。他調查125位在35歲以前就有絕頂成就的青年人的成長過程,他們分別在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體育、寫作等各方面獲得成就。他發現雖然他們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成就的領域不同,但是他們成長的軌跡卻十分相似,那就是他們皆起源與父母的關心,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其中有一位鋼琴家,在他出世後不過兩個月大時,他的父親就抱著他彈琴,那是他什麼也不懂,只是兩隻小手在鋼琴鍵上胡亂碰動罷了,但這確是他接觸音樂的開始,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進入學校後有良師指導,其中包過知識、態度、習慣及方法的培養,這也就是目前資優教育所強調的。這時的老師不一定是某一行的專家,也不一定是資優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