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化学复习(陈).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环境化学复习(陈)

笔试(开卷)考试题型 开卷考试考场纪律要求 实验内容(0.5学分) 实验预习 实验报告格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天然水 第四章 天然水中的化学平衡 热力学动力学 气体溶解平衡、酸碱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配合作用 氧化还原 一级反应的微分速率方程 ---differential rate equation of first order reaction) 反应: 微分式 一级反应的积分速率方程 不定积分式 定积分式 --integral rate equation of first order reaction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 半衰期是指反应发生后,达到剩余反应物浓度占起始反应物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记为t1/2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half-life time)方程 (1)亨利定律、Clausius-Clapeyron方程 (2)碳酸平衡 (3)酸度、碱度 在测定一已知体积水样(V ml)总碱度时,可用一个强酸标准溶液(浓度为M mol/L)滴定,用甲基橙为指示剂,直到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pH约4.3)停止滴定,消耗强酸体积V1(ml)。 总碱度 (1)溶度积 (2)逐级生成常数,累积生成常数 (3) 软硬酸碱规则 硬酸倾向于与硬碱结合, 软酸倾向于与软碱结合, 中间酸(碱)则与软、硬碱(酸)都能结合。 软硬酸碱(HSAB)规则: Pearson在酸碱电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软硬酸碱的概念,并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总结出软硬酸碱规则,用来判别配合物的稳定性。 (1) 什么是氧化还原电位E和pE?二者的关系? (2)天然水的pE(决定电位)? (3)Nernst 方程 氧化还原电位数值越大,表明该体系内氧化剂的强度愈大,故又称之为氧化电位或氧化势; 从pE概念可知,pE越小,电子浓度越高,体系提供电子的倾向就越强(还原环境);反之,pE越大,电子浓度越低,体系接受电子的倾向就越强(氧化环境)。 氧化还原电位、pE使用注意事项 E = E0 + 2.303RT lg (氧化型) nF (还原型) Nernst 方程 在方程中,物质的浓度用mol/L,气体的分压用Pa表示。纯固体、纯液体以及溶剂水不写在浓度项中。 E0:标准氧化还原电位;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K);F:法拉第常数;n:参加反应的电子数. pE = pE0 + 1/n lg [Ox]/[Red] ? pE0 = E0 F / 2.303RT = E0 /0.059=16.92E0??? ( 25℃ ) pE = E F / 2.303 RT = E /0.059=16.92E? ( 25℃ ) 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 E 和 pE与自由能的关系 * * * * 水环境化学 (复习-2011) 成绩结构(共3学分): 1.实验成绩 占0.5学分 2.理论成绩 占2.5学分 (1) 填空 (2)选择题 (3)名词解释 (4)简析题 (5)计算 可以携带任何纸质的参考书、笔记、复习资料等;但考场上同学之间不可以交换任何的资料; 不可以使用任何通讯设备,不使用任何电子版的复习资料(笔记本、IPAD……),手机关机。 1? 实验三? 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2 ?实验四 水中氨氮的测定 3? 实验七? 自来水中镁的测定(原子吸收法) 4 实验八或九(气相色谱法) 水环境化学实验(杨汉培编写),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化学中心,定价5.60元 (可跟上届同学借一下、教材中心还有30来本、或复印) 要求预先写好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设计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形式等) 要求真实记录实验数据,可现场更改实验数据,但不允许篡改实验数据。 实验题目;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和方法; 结果及分析(实验数据记录、结果处理); 讨论 虽然实验室存在危险, 但也无须因噎废食, 如果有足够的安全意识,遵守安全规则, 就是安全的! 复习时以PPT为主线,结合教材及其它参考资料 复习 天然水中存在物质的种类、形态、来源、分布以及迁移转化规律。 四、本课程的主体内容 将溶解、电离、配合、氧化还原、吸附等平衡原理;界面过程、微生物化学过程、光化学过程等应用于研究水环境化学状态的成因及变化。 (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化学基本原理) 涉及生物学、微生物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 1、绪论 2、天然水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