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区总体营造事例
壹、公共性 三、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Ⅰ) 三、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Ⅱ) 三、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Ⅲ) 貳、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 參、現代「社區總體營造」 肆、志願服務 * * 第5課 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壹、公共性 貳、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 參、現代「社區總體營造」 肆、志願服務 圖照來源 課目錄 一、社會信任 二、文化資產 三、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一、社會信任 (一)意義:社會成員相互認同、互信並真誠交 往的現象。 (二)功能: 1.凝聚社會共識。 2.提高效率。 3.幫助國家正常發展。 BACK 集體記憶 (一)意義:人類文化的遺存。具有共信、共享 的文化內涵,足以表徵前人生活的創作發 明、思想文物、藝術、習俗等。 (二)功能: 1.增加認同感:可增強對 地域的認同意識,並建 構集體記憶。 2.維繫倫理與價值。 二、文化資產 BACK (一)形成原因:中產階級人口增加、人民自主意識覺 醒,促進公民在公領域中理性溝通,公民社會因 而產生。 (二)公民社會的運作: 1.從動力而言:人民自動自發關心公共事務 。 2.就過程而言:以理性的態度與行動,參與公共 事務的討論。 下一頁 (三)功能: 1.對個人而言 :鼓勵參與公共事務,不只是享受 公民的權利,更是發揮公民的責任。 2.對社會而言:以理性態度,建立眾所認同並願遵 守的運作方式,維護並促進社會共同利益。 下一頁 (四)「公共性」與「公共財」之比較: 1.公共性的概念:基於對社會的關懷與付出,建立彼此的 社會信任,所形成公共意識與認同感。 2. 公共財的兩項特性: (1)「共享」就是多人共用一物,但不影響他人利用的 效能;「無法排他」就是很難避免他人不付費用而 坐享其成。像國防、治安等。 (2)有可能產生搭便車(free-rider)的情形。 3.「公共性」強調的是「施」的概念;「公共財」則是 受」的概念。 搭便車 BACK 課目錄 一、社區的意義 二、社區的功能 三、社區的類型 一、社區的意義 (一)意義:「社區」是公共生活的基本單位, 具有特定的文化和傳統。每個人都屬於某 個特定社群,繼承著特定的關係網絡,傳 承共同的文化。 (二)構成社區的要素: 1.人口。 2.空間。 3.互動。 4.組織。 5.心理。 BACK 二、社區的功能 1.社會化。 2.社會支援。 3.經濟互助。 4.公共參與。 BACK 三、社區類型(Ⅰ) 下一頁 1.具有共同背景、遭遇共同問題、追求共同 利益的一群人所形成的社區 2.心理上有彼此一體,利害與共的認同意識, 就可以形成具有高度凝結力的心理社區 心理社區 1.一群人共同生存的地理區域,強調的是空 間概念 2.現今社區是指一群人基於共同居住於一處, 而彼此互助,維護共同權益、居住環境品 質等的生命共同體 地理社區 特 色 類 型 三、社區類型(Ⅱ) 較弱 居民比鄰而居,但關係淡薄,各自生活,較少往來 都市型 較強 源於共同生活與工作關係,強調情感、傳統、血緣等關係 鄉村型 認同感 居民關係 類 型 下一頁 三、社區類型(Ⅲ) 網路社區:一群以電腦網路作為溝 通工具的人,所組成的虛擬團體。 其具有下列特色: 1.以電腦為媒介。 2.群體間的互動。 3.成員身分需經確認。 4.成員間體認到彼此的存在。 BACK 一、社區營造的源起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 三、社區總體營造事例-嘉義山美社區 課目錄 一、社區營造的源起 BACK 1.1994年之後,文建會與日本、歐美國家交流經驗 後,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 2.從文化重建的角度,喚醒社區居民自覺,重建人 與人、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帶動社區全面改造與 發展。 3.社區的文化及意識的重要性逐漸被重視。社區意 識所涵蓋的生命共同體觀念,成為1990年代臺灣文 化建設的主流價值。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 1.社區: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地方事務,建立社區共識與 文化的特色。 2.總體:是全面性的參與與改造的活動。 3.營造:包括物質與文化建設。強調創意思考,建立地 方特色,營造新社會、新文化、新的人。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 展現民間社會力、展現地方特色、補足政府的不足 BACK 三、社區總體營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