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及中日建筑景观艺术之浅谈.docVIP

书法文化及中日建筑景观艺术之浅谈.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法文化及中日建筑景观艺术之浅谈

书法文化及中日建筑景观艺术之浅谈【摘 要】 书法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沉淀,不但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也体现在由古至今的中国建筑景观艺术中,而日本在佛教传入之后,也大兴书法之风,从而在其建筑中,也多模仿中国园林作风,并结合本民族特点不断改进创新,使得书法艺术在中日的建筑构思中得到了共同延伸,本文就是从中国的建筑空间景观构成与书法线条的交叉联系方向做些简单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书法文化 建筑景观 园林 美学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独创的表现形式,与中国文化内在传承息息相关,也暗合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如道家的宇宙观是一个气化的世界,而对气最好的表达即是线条。在日本,则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因而兴书法之风。圣德太子所抄录的《法华经义疏》,是受六朝书风格影响,日本遣唐史将大批王羲之手迹带回国之后。因此在中日古典园林的构成中,也受到了这种根源智慧的影响,将这种传承着文化、哲学、美学观点的艺术着眼于实际,正所谓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这之中的自然是指自我本来的样子或状态。从古至今,景观建造师们都在书法气韵线条中不断开拓着艺术境界。 一、书法文化在中日建筑景观中的外在体现 梁实秋言“中国绘画之笔触及章法中,及在建筑之形式与构造中,吾们将认识其原则系书法发展而来。”中国书法讲究点线画的结构,而中日古典建筑采用的梁柱结构产生的建筑空间:若干柱子,一个屋顶构成一个建筑,而剩下的内部空间均基于此分割破立。遂有“墙倒而屋不塌”之说。这种间架形式在最有东方意味的建筑——亭子中展露无遗。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是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者。为文人苏舜钦的私园。园中水面、池岸、亭榭、假山融为一体,而经典的沧浪亭隐于山间,其高踞丘陵,飞檐凌空。整个亭子飘逸欲飞,有着明显的波线,更有飞翔之态势,然中国书法之隶书最有插翅欲飞的灵动与飘逸。汉隶中,大量字形如“八”一样左右分列,如亭顶斜脊有一双相反走向的斜面曲线,如王羲之所言:“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顽,翱翔弄翎凌轻霄而接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园林乐水,蜿蜒曲折,流向的是一种动态的境宇;而日本园林则“好石”。以石组景,运用充满冥想的“空”来象征某些含义:几块大石的堆叠形成山,一地白沙,划分几条波纹为水。六世纪以来,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的造园术也传入日本,使得早期日本园林多以模仿中国局部园林造型为主。在借鉴和模仿的同时,日本园林结合本民族的特点不断改进与创新。这也是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大特征。当中国园林从自然的模仿过渡到人文山水景观时,日本却反其道而行之,创立出一种“枯、寂、禅”的超凡脱俗的风格来,使其小巧而精致;这种风格与道家“有无相生”“有生于无”的观点相契合。日式造园理念强调虚的世界,无形的世界。如京都金阁寺中,枯山水以情静恬淡、枯寂洁雅为特征,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自然。一处园林可以不见一草一木,不开一池半渠,一处细沙白石伴几块形态迥异、错落有致的原石,原石周围理出的波纹,像水的涟漪,这所带来的视觉美感如书法的虚实之道。但并不是说留白多即可产生灵气,而是看留白的部分是否构成生命的有机形态。枯笔飞白,漫幻迷离,都指向一种拙的美感。 书法中有说法为“万岁枯藤”,也是造园上的生动意象。看似古拙、苍莽、粗糙,却有种不加修饰的率真美感。之所以以枯藤为喻,是因藤中即含柔韧的筋力,同时打上了时间积累沉淀的印迹。蔡羽曾云:古木苍藤不记年。园林建筑均有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而生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孔子临江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书法中的“万岁枯藤”正通过时空的意向反衬生命的短暂易逝,而中式园林与日式园林应属同源,就如同双生花各自繁茂。亭台楼阁、草木沙石,经历岁月的厮磨,更增一美。这就是具有历史感的美。园林的出现作用大抵如此:在饱受无穷无尽的身心荼毒的疲顿中,人们把身心寄隐于此。让时间凝固,进入一种与气化宇宙同吞吐的空间之中,是心灵无迁无往,不将不迎,不粘不滞,使感觉永恒即当下,转眼几千年。 二、书法文化在中日建筑建造手法上的内在精神联系 从时空的变化历程来看书法与建筑景观的内在联系是从一种艺术形式向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转化与提炼,造园师在时空的变化中也呈现出了时代的改变与进步。中国书法的线条既不是僵直的平面,又不是色彩形式上的单一,在提笔顿笔的间隙会显露出有深浅的交融和平面的空间感。那是流转飞动中的丰富层次。书法中的线条随着时空的展开,笔法结构的改变而构成的二点五维度的空间形式又能使人在一篇精美的文稿中体会到时间的流淌与空间的内在形式。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设计师们也往往会以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书法方式带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形成一种流动的三维立体空间,并以形赋景。然则使用书法线条的设计将空间化、时间化,或将一些繁琐的细节都加以净化以及简化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