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成型技术在颅颌面外科中应用.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快速成型技术在颅颌面外科中应用

快速成型技术在颅颌面外科中应用Application of rapid prototyping in craniofacial surgery 李益敏 综述,郑永生 审校 快速成型技术(RP)是机械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CAD/CAM)、计算机数字控制(CNC)、精密伺服驱动、检测技术、激光技术及新型材料科学等高科技技术的集成。由于它明显优于传统制造技术,近来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制造、军事、医疗等领域,其中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占到整个应用领域中的12%,特别是在口腔、颅颌面外科及骨科治疗中。颅颌面外科由于其手术的复杂性和精确性,一直是医学界公认的较为棘手的领域,选择多学科合作,多领域技术的相互配合,是颅颌面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近年来,RP技术和颅颌面外科的紧密结合,为颅颌面外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使颅颌面外科治疗手段变得更为科学、精密和简便。本文就快速成型技术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快速成型技术 1.1 RP技术原理:RP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航空工业,是基于分层技术、堆积成型、直接根据CAD模型或CT数据等快速生产样件的先进制造成组技术总称。RP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去除成型、拼合成型及受迫成型等制造加工手段,是利用塑料、陶瓷、复合蜡等各种材料累加法直接制造出样件。其基本原理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1],实现一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再组成立体结构的过程。RP具体过程大体可分成三步:①数据准备:通过计算机生成零件三维CAD模型,或CT数据的准备,然后用切片软件将三维CAD模型切成大约0.5~2mm厚的薄片,得到各层面的轮廓信息;②分层叠加成型:各层截面轮廓数据信息转换成数控加工命令,控制激光束选择性切割一层层原材料(如:固化液态树脂、复合蜡粉等粉末材料、喷射粘结剂或热熔材料等),形成各截面轮廓并叠加成三维产品;③后处理过程:进行模型表面处理清洁等。 1.2快速成型技术工艺种类及加工材料:快速成型技术工艺多种,其中常用的较为成熟的有六种:①光固化(SL);②选择性激光烧结(SLS);③层状物体制造(LOM);④熔融堆积成型(FDM);⑤激光近似成型技术(LENS);⑥三维打印技术(3DP)。不同的技术工艺可以选择不同的加工材料。 1.3 快速成型技术的特点:RP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制造工艺,其优越性在于:①采用非接触加工,不需任何刀具、模具等;②生产过程数字化,可随时修改,随时制造,并可做到无人值守;③生产成本与产品数量无关,特别适合单个模型的生产;④能够实现快速铸造、快速模型制造;⑤生产过程没有切割、噪声和振动,有利于环保;⑥产品的制造过程与模型的复杂性无关,可以制造任意形状的模型。 2快速成型技术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在医学的领域RP技术最早应用于外科,尤其是对于颅颌面外科、骨外科、整形外科等的临床实践。利用RP技术可以加工出内、外部三维结构完全仿真的生物模型。借助患者术区解剖结构模型,医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术区状况,并结合模型具体讨论病例,制定更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复杂病例,实施模型外科,预演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比较此术式的优劣,同时也向年轻医生演示或供他们操作训练[2]。 2.1 颅颌面硬组织的精确复制:颅颌面骨组织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周围解剖关系密切,通过X线片及单纯的CT片很难精确诊断病变的实际状态和部位。最早有学者在1989年即将该技术应用于患者的诊断。Haers PE[3]对于建立的21例患者的三维模型进行分类,认为模型具有对颅颌部综合征、面部不对称、器官距离过远、大型缺损等畸形的诊断、治疗有意义,而对于多发性骨折的错位矫正没有帮助。D’Urso PS等[4]对45例颅颌面颈部患者进行仿真生物模型及影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有利于改善手术设计(模型达82.21%,影像为44.09%);术前诊断准确率达95.23%(影像的准确率为65.63%),模型的测量误差为7.91%,远远低于影像测量误差44.14%,应用仿真模型后手术时间平均降低17.63%。Ariver等[5]利用CT数据结合SL方法复制颅骨,并与原颅骨标本进行测量比较,绝对误差在0.1~4.62mm之间,平均误差为0.85mm,认为SL方法可以精确复制颅骨。Bianchi等[2]利用离体下颌骨CT数据、SL技术复制下颌骨模型,总体误差在0~4.03%范围,且解剖细节清晰可辨。林李嵩等[6]利用RP技术读取干性头颅的螺旋CT数据制作出眶三维模型,结果更加精确,模型与颅骨的平均差值为(0.22±1.04)mm。朱赴东[7]对根据螺旋CT数据制作的三维模型进行测量,认为模型的总体误差可以控制在0.02~0.53mm,其中颅骨模型的误差在0.02~0.2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