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胞电生理角度阐述甘松抗心律失常机理.docVIP

从细胞电生理角度阐述甘松抗心律失常机理.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细胞电生理角度阐述甘松抗心律失常机理

从细胞电生理角度阐述甘松抗心律失常机理关键词 甘松 心律失常 离子通道 细胞电生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顺序的异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心悸、怔忡、胸痹等病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安、胸闷气短、脉律不齐,甚至出现胸痛、眩晕、晕厥等症状。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不但突出了其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点,而且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也有了很大进展,如中药甘松、苦参、黄连等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1]。笔者试从细胞电生理学基础方面阐述中药甘松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1 甘松药理与临床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茎及根,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之功。可用于思虑伤脾或寒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及胃脘疼痛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松除具有镇静降压、抗溃疡等作用外,还具有抗心肌缺血,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及抗心律失常作用。甘松对氯化钠、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其提取物缬草酮对异位性室性节律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甘松挥发油;而在损伤性心房扑动及乌头碱性心房颤动方面的抑制,则与奎尼丁相同。但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无保护作用[2]。 2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没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它以电活动的异常为发生基础,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而有之[3]。 2.1 冲动形成异常:分自律性增强和触发活动。 2.1.1 自律性增强:在传导系统中窦房结、房室结、二尖瓣、三尖瓣附近细胞为慢反应细胞,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心房肌、心室肌、希氏束、浦氏纤维为快反应细胞,浦氏纤维自律性最低。但在病理情况下如心肌梗死、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或其他心脏病变时,由于膜电位降低,快反应细胞快通道失活,转为慢反应细胞电位,4相Na+内流增加,舒张期自动化除极斜率增大,导致自律性的异常增强,而产生异位搏动,如房性或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等。而慢反应细胞在上述病理情况下,膜电位进一步降低(负值的减少),可加重传导的滞缓,而出现窦性停搏、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等。 2.1.2 触发活动:多因情绪激动、运动、应激诱发,还见于高Ca2+血症、洋地黄中毒、心肌肥厚、低K+血症等。触发活动不是细胞膜的4相自动除极活动,而是在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或复极完毕后出现的膜电位震荡,称震荡性后电位或称后除极。当后除极电位达到阈电位值时则触发另一个动作电位。后除极分早期后除极(EAD)与晚期后除极(DAD),前者产生在动作电位2-3相之间,后者发生在动作电位的3相终末。其发生的机制是:①Ca2+内流导致细胞内Ca2+增加;②Na+―K+ATP酶抑制时,细胞内Ca2+增加,通过Na+―Ca2+交换使细胞内Ca2+增加;③K+外流的障碍,以上均可使细胞内正电位上升,而导致复极中的再除极。后除极的结果,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2 冲动传导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是指兴奋在特殊传导系统或心肌内,传导性发生改变。常表现为:折返、阻滞、脱节、干扰。其中折返是所有快速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发生机制。折返三要素为:①两条传导速度与不应期不同的通道;②其中一条发生单向阻滞;③激动经传导缓慢的另一条通道下传,再沿发生单向阻滞的一条通道逆传。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基础是异常的跨膜动作电位,其分子生物学基础是离子通道和离子流的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心室肌存在不均一性,在解剖学及电生理学发生障碍时,其不均一性更加明显,易发生心律失常。研究也表明后除极由L型Ca2+通道介导,其所致的触发活动与复极不均一性有直接关系[4],可以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 3 甘松及其复方制剂抗心律失常电生理机理 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膜片钳技术的应用,甘松各种提取物及配伍方剂抗心律失常机制也得到了一定的阐明。目前临床上以甘松为主要成分的常用方剂有稳心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临床实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方剂对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律失常有预防作用。电生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延长APD(动作电位时程)及ERP(有效不应期),而致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也是由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延长,从而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降低。稳心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在延长内、外膜层心肌细胞的APD的同时,不增加TDR(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使其缩短,并且通过抑制L型Ca2+通道而抑制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罕见TdP的发生[5],说明中药甘松复方制剂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动物实验证明:甘松提取物缬草酮具有膜的稳定作用,对单个心室肌细胞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