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生视角读《兰亭序》.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养生视角读《兰亭序》

从养生视角读《兰亭序》书犹药也,可以医愚,亦可养生。读书养生,贵在涵养精神。“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嵇康论养生如是说。若问君王深居何处,书中自有怡神真主,书中自有养生明君。这是笔者躬耕书林文苑的感悟。以读王羲之《兰亭序》为例。由于本人长期临摹、研习其书帖,对精神养生,似领略一二。 其一,书法养生,追求艺术美感。古住今来,书法作为我国文人的基本修养,受到普遍重视。《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的代名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历代书家学习取法的蓝本。唐太宗对《兰亭序》的欣赏,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难怪历代书家不遗余力临摹之,终身追求其艺术美感,享受那圆舞曲式的轻歌曼舞气息和节奏。 据笔者的感受,艺术美感既有快感,又不等于快感,它是一种具有愉悦感的体验,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体验。长期欣赏,能感悟其中奥妙,达到痴迷程度。或许养生之要义就在其中。曾国藩说:“作字以悠游自得、真力弥漫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从礼乐高度立论,能否解释历代书家长寿之奥秘,尚待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来揭示。 其二,游乐养生,享受山水风光。《兰亭序》记述了东晋永和九年,于会稽兰亭举行的一次大规模文人集会。序从写景入手,始摄山水之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在极写美景之后,作者凝炼了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之雅兴。接下来以仰观、俯视的视角,把文人相聚于风景名胜的快乐,推向了更高层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以文会友、以酒助兴、以山水为乐,是历代文人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养生之举。几千年来流传至今,其中必有其合理性。今天,各种文化交流的论坛、酒逢知己的聚会、休闲娱乐的旅游,其规模和阵容,是兰亭聚会所不可比拟的。这说明享受人生快乐,是养生主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在现代文明中,人们的物质欲望过于膨胀,人与自然关系不够和谐。笔者以为,只有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彼岸,才能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上,重现兰亭聚会的美景。如果不善待自然,游乐养生的天地会越来越狭窄。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让我们普种绿色,寄情山水,悠哉游哉;让我们善待自然,享受人生,乐哉快哉! 其三,以德养生,感悟人生价值。《兰亭序》第二段 发了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的感概,指出了人们只顾追求名利、不知老之将至的悲哀。“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与职位的短暂性形成反差;名利的无限性与生命的有限性发生矛盾。能悟出这层涵义的人,通常已进入鬓霜之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认为,人生耀眼的光环,只不过在俯仰之间一闪而过,当你后悔于昨天的执着,再来加强今天的修身养性,也是枉然。因为人的寿命长短决定于先天的造化。 王羲之的人生价值观显然带有消极性。不过他强调追求功名利禄,应不以折寿为代价,这一点对现代养生还是有意义的。今人养生,应以德为纲,努力实现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养生不仅是为了简单的健康长寿,而是富有社会价值的健康长寿。 其四,怡和养生,探索人生真谛。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死观的真谛何在?这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不懈探索的至深之道。他们所发出的感叹不外乎人生苦短、人生如梦云云。《兰亭序》同样没有突破这层意境,从而叹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虽然指出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性,但他毕竟未能跳出传统生死观的旧巢,视死为人生至悲至痛,并认为世世代代万古不变。 探索人生真谛就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而正确生死观的至高理念应是怡和养生。即:天人和合,颐养天年;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从善而终,视死如归。视死如归的本意,是回到你该去的地方。它虽然带有某些宗教色彩,但若从顺应客观规律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科学的养生观。人们以科学养生观指导养生实践,各种养生行为就会如嵇康所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否则,若养生理念错乱,就会“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