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的道德象征意义——《乐记》“乐以象德”观的伦理思考.pdfVIP

“乐”的道德象征意义——《乐记》“乐以象德”观的伦理思考.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的道德象征意义——《乐记》“乐以象德”观的伦理思考.pdf

第37卷第5期 两南大学。Z撤(}I::f1’。7:机, 2011年9月 V01.37No.5 ofSoulhwe.‘t f~J‘川hJtll‘·rs Journal U川、‘·r:、llY Edition) Sept.,2011 “乐’’的道德象征意义 ——《乐记》“乐以象德”观的伦理思考 赖萱萱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乐记》所言之“乐”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从深层次看,它是具有道德象征功能的文化形 态。“乐”作为道德的象征载体,可以对个体人格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因这种道德内核, “乐”的价值得以提升,成为一种造就完善人格的重要修养途径;同时也备受君主、圣贤的推崇,被视作维持社 会伦理秩序不可或缺的道德教化手段。 关键词:《乐记》;道德象征;乐;德;个体人格;社会人伦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5—0107—04 《乐记》①是先秦儒家遗留下来的关于音乐和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与总结性著作。近年来,学术界对 于《乐记》的研究甚多,在作者与成书年代、哲学思想体系、音乐美学思想、音乐教化等方面有了深入挖 掘,但关于“乐”的道德象征功能及其意义则较少有人进行详细的论述。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乐记》及相 关文献,以期阐明“乐”作为道德象征载体,对个体人格完善与社会人伦和谐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乐”象征“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象征”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传述手段。可以说,自《周易》开 创“象思维”以来,象征成为中国传统思维中的重要表达方式。如王夫之云:“乃盈天下而皆象矣。《诗》 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13213王夫之认 为备受古代仁人圣贤推崇的“六经”莫不以“象”明义,其中《周易》更是这一思维模式的理论纲要。我们 注意到,《乐记》在论述乐的功能时多采用象征这种思想传述方式,比如:“乐者,所以象德也”(《乐施 篇》)、“乐章德”(《乐象篇》)、“乐者,德之华也”(《乐象篇》)等,通过“乐”的表象传述着人格的完善与社会 的和谐。可见,“乐”决非仅是一种艺术形态,而是暗含着道德意蕴、彰显着道德功能的象征符号。以下 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乐”与“德”的密切联系。 其一,“德上艺下”的审美传统。从审美伦理学角度看,“乐”与“德”体现为美与善的范畴。陈望衡先 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善与美的统一,美不美,其前提是善不善。.[211S0在儒家 传统观念中,“乐”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富有“德”的特质。孔子在论及《昭》时谓:“尽美矣,又尽善也”,而谓 《武》时则遗憾道:“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②。原因在于孔子认为《昭》是赞扬尧将天子之位 禅让给舜,体现了“德”;而《武》是歌颂武王讨伐商纣,有宣扬征伐之义,虽为正义之战,但依孑L子之意,它 是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的。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强调 人如果不仁不义,礼乐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没有仁义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礼乐背后之“德”的。 ① 现存《乐记》共有十一篇,篇名分别为:《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 《宾牟贾篇》、《乐化篇》和《师乙篇》。本文所引皆采用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版,文中只标出篇名。 ② 本文所引《论语》、《礼记》、《吕氏春秋》等古代典籍,皆选自中华书局版本,文中只标出篇名。 收稿日期:2010—05—29 作者简介:赖萱萱(1984一),女,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儒家伦理。 107 《乐记》总结并发挥了儒家“德上艺下”思想,提出:“乐者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