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恋恋旧时风物.doc
恋恋旧时风物 席闻雷的一席话能代表许多恋旧者的心声:“如果能有机会,我希望不光是做一些场景的记录,而是能跟住户或者居民有进一步的交流。很多时候有些场景能够诉说一些故事,观众或读者能有一些解读,但是如果能听到原来的住户自己的一些叙述的话,可能更精彩也更丰富,让生活场景本身不那么枯燥或者死板。” 英海珍从景德镇来到上海,这位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正与她的先生章业大联手举办一场为期一周的《传承文化,青花之美――瓷画品鉴会》。出乎她所料的是,除了大型的艺术瓷瓶以外,由她手制的一款看似普通的青花盖碗,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 “对于我们从事瓷艺创作的人来说,一般都把功夫花在大器物上,没想到盖碗这款小器,竟然到了受人追捧的程度。”“75后”英海珍如此向《新民周刊》记者叙说道。展现在记者面前的这个青花盖碗,看似普普通通,就是原本许多人家用来饮茶的日常器具之模样。 与此同时,“85后”设计师周祺,也举办了一场名为《上海屋里厢》的摄影展,并推荐给了各地来沪友人。该摄影展的作者席闻雷,与周祺、吕恒中、华霞虹、乔争月、周进等一干“70后”“80后”,聚集于生于1960年的平面设计师姜庆共旗下,正以“上海风景工作室”之名,从事着寻找上海城市记忆的工作。 而“商标大痴”左旭初最近也略显忙碌,原因是经常有人致电,希望参观他的“商标博物馆”…… 岁月逝去,记忆并没有随风而逝;恋恋旧物,怀恋的正是旧时风物。那老去的风景与青春的年华,能否收藏得住呢? 飞速消失的旧物 翻开手掌大小、仅百余页的小书《上海杂货铺》,1块5角钱一只的毽子、同样价位的手帕,有发条的铁皮青蛙,浴罩、笊篱,比较昂贵的算是45元一只的算盘、65元一双的老棉鞋…… 它们都是从前上海里弄生活的旧物――许多在周祺出生的1986年就已经开始逐步退出生活的舞台,另有许多至今仍在尚未消逝的里弄中,残留在一些人的生活里。 《上海杂货铺》是周祺的作品,也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行走书系”里的一本。今年上海书展时,季风书园举办了一场名为“行走与新海派城市文化”的新书发布会。当时,周祺、姜庆共与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起谈着上海往事。 早些年,类似的文化活动,若谈及上海往事,必谈1930年代。这次也仍然如此――比如同济大学副教授华霞虹与报人乔争月等人合著的《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一定是把来者带入1930年代的。但姜庆共与席闻雷合作的《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虽然也有关于1930年代甚至更早的建筑痕迹的影像,但亦有一些20世纪中后期的记忆留存,比如石库门人家于1980年代初打造的所谓“捷克式家具”,比如公私合营时期制作、留存至今的理发店招牌,比如在家庭安装电话普及以前,几代人记忆中的公用电话标志…… “我拍摄的这些旧物,在我小时候,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东西。”从小生活在成都路附近弄堂的周祺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后来初中毕业后上美校,毕业后去广告公司工作,开始对有设计感的东西关注起来。后来逛马路的时候发现许多当年的旧物,竟然是那么有趣味的。” 然而,令周祺感到略显伤感的是――有关石库门的滋味,还没等她好好回味,已经消失殆尽。“我小时候,家里使用的是公共灶披间,等我出去住读回来,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周祺说。2004年左右,她家拆迁,新房子有独立的厨房,原本弄堂灶披间中的许多物事,都抛弃不用了。周祺曾经亲眼见到颇为“壮观”的场面――她的同学家拆迁,整条弄堂扔出许多竹篮子。自从扔出这些竹篮以后,搬入公寓楼的人们再也寻不回当年的竹篮了。 在周祺的书中,收集了诸如竹壳热水瓶、竹编菜篮甚至竹蛇这样的玩意儿。她在拍摄的过程中,曾经采访过青浦朱家角镇的竹编手作人朱师傅。朱师傅说:“以前每家每户都不止一个菜篮。我学编篮的时候,和师傅一起编,学了三个下午,就算出师了。一开始都做不好的,慢慢地再自己摸索。” 怎样摸索呢?其实就是竞争出精品。朱师傅还说:“到了卖篮子的时候,大家摊头摆在一起,然后就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篮子,再从别人那里讨教些不同的编法。” 周祺还注意到,在嘉定徐行,还有一种草编。“草编在徐行都是祖传的,家家户户都会做。”徐行镇人徐阿姨说,“我7岁的时候就跟妈妈、奶奶学草编,要学两三年。到长大了,懂一点了,就越做越好。”徐阿姨称,编一双拖鞋至少要一天。而那些草都是本地种植的。 如今,那些竹篮、草编的物事,都成了周祺镜头里、影像中的旧物,而本地种植的草也越来越多地被拔地而起的商品房替代了。“如果我不把它们拍摄下来,我的下一代就更不知道它们是些什么东西了。”周祺说。 而在席闻雷看来,因为上海很多老建筑可能面临消失、已经消失、正在消失的阶段,因此非常值得去记录它们的状况,包括建筑外观、街道、弄堂,甚至室内各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