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山之石,这样攻玉——汪立三《他山集》的艺术成就.pdf
音乐艺术 他山之石,这样攻玉 49
他山之石,这样攻玉
一 汪立三 他山集 的艺术成就
叶思敏
内容提要:作曲家汪主三的《他山集》试图以西方音乐格律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本文对这种尝试做了探讨,说明攻玉的关
键在于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和熟悉,在于作曲家的创造灵感和娴熟技巧。
关键词:汪立三;《他山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4.3;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70(2004)01—0049—07
长期以来,作曲家汪立三在我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早在
20世纪50年代, 兰花花 、 小奏鸣曲 等作品就已成为音乐会常演曲目,令听众耳目一新。70年
代末、80年代初,汪立三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期间,又相继创作了 叙事曲——游击队
歌 、 东山魁夷画意 、 梦天 、 秦王饮酒))、 二人转的回忆 、 他山集》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
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作曲家以汉族传统的五声音阶作为风格基调,结合适当的现代技法进行写作,
使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又不乏新颖生动的现代气息,因此深得钢琴演奏者们的喜爱。
上述作品中的 他山集 是一组钢琴赋格套曲,其中包括五首序曲与赋格。在这部套曲集中,
作曲家试图从西方音乐的角度来琢磨中国的文化精神,体味如何将这些精神予以现代化的处理——
正如乐曲开头的前言所注的那样“登上另一个山头上去回顾”、“去瞻望”。他凭藉着自己对中国文化
的精博修养,满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选择了“书法”与“古琴”——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现
象,以及错综复杂的图案、古老苦难的大地、稚拙的民间玩具、远山遥隔的边寨等为切入点,用西
方的技法去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他也以自己的作品来说明格律的形式
并不会束缚作曲家的思想,只会丰富作曲家的创作手段,因为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决不会“为技术而
技术,为形式所形式”——这套作品不但将“中国文化之玉”雕琢得晶莹剔透,同时也力使“他山
之石”融入本土化、民族化的艺术之境。
(一)
汪立三确实使听众领悟了中国文化精神,他以充满诗意的音符构成了五幅具有东方情致的音画,
使我们受到很大的艺术感染。
书法和琴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一对独特的瑰宝,两者虽然形式
不同,但却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色:简洁,写意,含蓄,朦胧。第一首乐曲 书法与琴韵
从雷霆万钧的#C、E、#F三个音开始,布满宽广的音域,气字轩昂,具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势,令
人想起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的曲首三音。不同的是,在这首中国式的前奏曲中,却以东方式
收稿日期:2oo3一O7一lO
作者简介 叶思敏(1979-),女,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31)。
一 50一 他山之石,这样攻玉 2004年第1期
的装饰,引出一个最典型的以小三度与大二度构成的三音组音调(例1a),充满着作曲家所谓的“音
的动势 ,即“发音过程中某些抑扬顿挫的变化 。①
例1 a
tJ
.. 户 . 二 ~嚣:
接着,与拉赫玛尼诺夫淋漓尽致的和弦倾泻不同,汪立三以简洁的空灵八度、自上而下奔腾,
一 次又一次,像条幅上自上而下的狂草,又像古琴上高转低回的长啸。而在这片感怀“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 的乐声中,那曲首三音组音调不时响起。在这首乐曲中,它也像是一个命题,
仿佛是我们民族灵魂之主题。这音流时而柔韧,时而狂乱,兼以巧妙的调式综合手段,使和声色彩
不断变化 (8~10)。这种近似一统又有不同色泽变化的音调,真可谓是 “墨有五彩 。
赋格主题的尾部便是曲首的那个三音组音调的终音(例1b)。其首部似乎来自于琴曲《阳关三
叠》,但按照作曲家的说法,这个赋格主题与另外四则一样,是中国传统和民间音调的提炼和概括,
并非取材于某一个特定的旋律。它以频繁的切分超脱于节拍的约束,自由挥洒,以这种无计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