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人25年坚守“一座楼”.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个人25年坚守“一座楼”   波峰   在昆明市五华区行政中心高耸入云的宝塔形大楼衬托下,五华区工人俱乐部这座6层小“大”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2006年前,这座楼不仅是俱乐部,也一直是五华区总工会的办公楼,全区有独立办公楼的单位很少,而群团中,就只有工会有幢独立的办公楼。   现在每天在这幢楼上班的只有四个人,也就是俱乐部的全部职工,两男两女,男的是熊昆华和杨昆荣,女的是张弦和罗玉萍。   其中,熊昆华是俱乐部主任,从1995年以来,他一直担任这个职务,更远一点,从1987年以来,他一直在这个名叫“五华区工人俱乐部”的单位工作。   熊昆华说,这幢现在不起眼的楼和不起眼的工人俱乐部,1992 年,曾经联合中国青年报等单位主办了“中国首届广告模特大赛云南赛区”活动,1993年又联合云南电视台等单位主办了“第三届中国时装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大赛。   “从1987年至2005年的18年间,开办了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职工业余培训学校、歌舞厅、放映厅等8个活动项目。”   “当时歌舞厅,每天三场,场场爆满。”杨昆荣说。   “而在业余培训方面就要数时装模特培训班、公关礼仪培训班和会计培训班了,可以不夸张地说,在很多年后昆明有名气的模特和礼仪小姐几乎都出自‘华乐培训学校’,也就是我们俱乐部培训学校,数以千计的各单位会计人员也都出自这里。”   在俱乐部工作时间最短的是杨昆荣,从1995年到现在,18年。罗玉萍次之,1993年来的,19年。再是张弦,1992年21岁来的,20年。最长的是主任熊昆华,1987年23岁来的,工作了25年。   面对俱乐部的诸多尴尬,尤其是不再注入新鲜血液,张弦很担心,“我们4个人中,我最小,我担心他们三位退休后,剩我一个人怎么办。”   表面上,她担心的是俱乐部这个单位的自然消亡,而实际上,她更担心俱乐部这项事业随着他们4个人的自然淡出而消停。   “在当时,在26年前,这座楼鹤立鸡群,和五华大厦一起,是五华区仅有的两座标志性建筑物。”熊昆华说,“当时是大楼,是昆明市中心区非常显眼的高大建筑物。”   五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许萍森告诉记者,1986年建盖时,五华区投入65万元,云南省总工会投入20万元,昆明市总工会投入20万元,五华区总工会投入10万元,总投资115万元,“在原五华区总工会旧址上建盖起来。”   熊昆华说,俱乐部受到重视的程度还可以从两个数字看出来,“它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事业干部定编6人,当时的区委办公室只有三四人。”在当时的背景下,上级确定,俱乐部为事业单位,经济上政府不拨款,自收自支,以文养文,以活动养活动。   1987年5月1日,俱乐部大楼正式落成开业,此后,基于当时贫乏的文化生活,俱乐部这个以文化为“卖点”的场所马上红火起来。   办培训班、放录像、开歌舞厅、模特培训……甚至当时的区委党校也选择在此办学,日后成为五华区和昆明市的几个领导都是从这座大楼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   许萍森是1995年调来区总工会任副主席的,他还记得俱乐部曾经辉煌的一个插曲,“他们五六个人,每人都有一个BP机,而当时,区委、区政府机关干部都还有不起这玩意儿。”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BP机是时尚和富足的象征。   俱乐部的歌舞厅名叫“华乐歌舞厅”,也许说“五华工人俱乐部”还未必那样响亮,但只要说到“华乐歌舞厅”,昆明城的“玩友”们几乎都知道。   熊昆华介绍说,当时小小的俱乐部,管理干部加上聘用人员,“总数超过30人。”他说,“那几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1992年后突破10万元,短短两三年毛收入突破35万元,被首批评为‘双文明俱乐部’,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都有建树,还被全总评为‘全国职工文化先进单位’。”   日子好过时,俱乐部也反哺过区总,许萍森记得,“那时每年他们给区总6万元。”   工人俱乐部鼎盛时期,其影响力和吸引力是无可置疑的。   客观地说,杨昆荣、张弦、罗玉萍几人加盟俱乐部时,俱乐部的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然而,好景不长。   波谷   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2年昆明大街小巷掀起了一股临街拆墙改做商铺的风潮,“下海”风劲吹,不少文化单位也在涌动“下海”潮。   在外界商潮的诱惑下,俱乐部主事者也冲动了。   一年后,1993年3月,五华区工人俱乐部作为五华区文化体制改革的“吃螃蟹者”放弃了事业单位身份,改制为“疑似企业”,“由区编办下个批复,俱乐部被定为‘民办非企业’,事业单位编制收回,人员的干部身份不变,以备交流,当时还没有实施公务员制度,只有干部身份一说,我们都是干部。”   而此时,以建立公务员制度为核心的干部人事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启动,由于俱乐部由事业单位变成不明不白的“民办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