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发热概念.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内生致热源(EP)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第二节 临床经过、热型及热限 一、发热的临床经过 体温上升期 高温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热型 在许多发热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病畜体温升高的水平常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将这些病畜的体温按一定时间纪录.并绘成曲线图(即所谓热型),就可以发现有不同的热型。 便于鉴别诊断 (一)稽留热: 是指高温持续几天不退,一昼夜间的体温变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胸膜肺炎、犊牛副伤寒及猪瘟、犬瘟热等。 (二)驰张热 指体温升高后一昼夜间的波动超过1℃以上,但体温下降并并不达到正常水平。 见于败血症、卡他性肺炎、化脓性炎等。 (三)间歇热 是指发热期和无热期较有规律地相互交替,间歇时间较短,并重复出现的一种热型 见于疟疾、马焦虫病、马传染性贫血等。 (四)回归热 发热期和无热期间隔的时间较长,并且发热期与无热期的出现时间大致相等 见于亚急性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等。 (五)暂时热 为一种短时发热。体温升高,通常可持续到 1~2 h或l~2天,体温升高达1~1.5℃或以上 见于分娩后、牛轻度消化障碍、鼻疽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等。 三、热 限 临床上患发热性疾病的动物,体温升高都有一定范围,即哺乳类动物一般不超过41℃,禽类很少超过42 ℃ 。 实验证明,致热原静脉注入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性: 即随着致热原剂量的递增,发热效应相应加强,在量一效曲线上出现斜坡, 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也不增强,在量一效曲线上出现平坡—一体温升高限制. 此现象称为热限。 第三节 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一 物质代谢的改变 体温升高,物质代谢加快,代谢率增高。 原因: ①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进行调节,提高骨骼肌的物质代谢,使调节性产热增多; ②体温升高引起的代谢率增高。 1 糖代谢: 发热时产热↑→糖分解代谢↑糖原储备↓乳酸↑ 寒战时肌肉活动量大,需氧量大→糖酵解↑ 乳酸↑ 第4节 防治原则 一 治疗原发病 二 发热的一般处理: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 <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 对于一般发热病例,主要应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 fever 概述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0C)。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对体温信息有整合作用 调定点学说(Set Point, Sp ) 月经前期 生理性 剧烈运动 体温升高 应激 发热 :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 病理性 过热: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未 移动,而是体温调节障碍 中枢损伤 散热减少:中暑、鱼鳞病 产热增多:甲亢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过热 发热 无致热原 (体内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 有致热原 病因 调定点无变化或损伤 效应器障碍 调定点上移 发病 机制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效应 物理降温 对抗致热原 防治 原则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