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德育2.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三节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有关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对偶故事法   根据所要探究的道德现象,设计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去查明他们的道德观念。 他律: 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所作的判断。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自律: 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是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儿童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道德两难情境故事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海因兹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三、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根据幼儿道德发展的有关理论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服从阶段 4岁以前) 幼儿出于对教育者的依恋和崇拜,或者因害怕可能受到某种惩罚,去服从和遵守教育者所提出的行为要求。 处于服从阶段的幼儿其规范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盲目被动性 由于幼儿没有真正认识到行为的意义,只是出于对长者的敬畏、信赖或恐惧等而服从,所以,其行为是盲目、被动的。但是如果幼儿长期为之而形成习惯,并从行为的结果体验到满意的结局,他会逐渐将此行为保持下来而变成自觉行为。 2.工具性 服从行为就会成为满足其需要的工具或手段。比如,当幼儿听从老师的要求而收拾玩具时,老师对幼儿的这种行为予以言语表扬,并伴有微笑、轻轻抚摩幼儿的头等非言语的奖励。那么,以后幼儿就倾向于重复上述行为,以便再次得到相应的奖励。做出良好的行为就成为幼儿获得老师喜爱与奖励的一种手段。 3.情境性 处于服从水平的行为是不稳定的,幼儿在不同的情境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由于此时幼儿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成人对他的要求不一致,就会使幼儿的服从行为表现出情境性,比如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回到家中则要父母喂等。 “时过境迁” 二、模仿阶段 幼儿通过对别人的行为的观察而模仿该行为,这也是幼儿形成规范行为的必经阶段。 幼儿的模仿行为有以下特点: 1.主动性 服从行为相比,模仿行为是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的,幼儿并不是模仿他看到的所有的行为,而是选择他所喜爱的、对他有吸引力的或是他所依恋的人为榜样。事实表明,幼儿对榜样的情感的认同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也就越主动。幼儿总是喜欢模仿他所喜爱的老师的一些言谈举止。 2.模糊性 尽管幼儿的模仿行为不是盲目的,但他对行为的意义和依据的认识是模糊的,对所模仿的行为并没有独立地分辨善恶的能力,不会择善而从之。同时,榜样本身往往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所以,成人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3.次稳定性 因为幼儿是出于对榜样的仰慕或喜爱而发生模仿行为的,幼儿对行为本身的意义认识并不深刻,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和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仿行为是相对稳定的。 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的仰慕对象可能发生变化,再加上他的道德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能会重新认识榜样的行为,从而决定自己是否继续以此为榜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幼儿生活的环境如家庭、幼儿园等相对是稳定的,因此,家长、教师等就有可能成为幼儿经常模仿的榜样。如果幼儿期的模仿行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