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孟凡秀,马智莲.舌针疗法中风失语症 19 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0):540.
[21]Wong V, Sun JG, Wong 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gue acupuncture) in
children with drooling problems[J]. PEDIATRIC NEUROLOGY,2001,25(7):47-54.
[22] Chemerinski E,Robinson RG,Kosier JT. Improved recovery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ssociated with remission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Stoke.2001,32(1):113.
[23]孙雪然,孙介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在舌针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针灸,2010,30
(7):599-600.
[24]孙雪然,孙介光.功能磁共振在舌针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针灸,2010,30(9):781-782.
[25]孙介光,孙雪然.舌穴定位、功能与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5):421-422.
[26]孙介光,孙雪然.实用舌针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89.
针刺留针时间探讨
杨晶
[摘要]通过对古代医家及近 10 多年来有关针刺留针的文献进行整理,从留针时
间长短与针刺疗效关系进行总结归纳,发现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倾向于动态性研究
某一种疾病的最佳留针时间,仅有少部分临床应用发现针刺后不留针,临床效果
依然很好,而古代文献最早是得气而不留针的,是否目前临床所用疾病都留针的
必然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针刺;留针;不留针
留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至预定
时间再出针。传统针刺的留针是将针静置于腧穴,称为静留针。静留针符合留针
以候气的原则。也可根据“守气”的需要,在留针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行针一次,
以保持得气状态持续存在,这种留针称为动静留针。如持续行针则不称为留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
精泄则病益甚而,致气则生为痈疡。”可见留针是针刺过程中一个较重要环节,
能否正确掌握留针的时间,寻求最佳留针时限,将直接影响着疗效。
1 留针时间的历史发展
留针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当时的观念是气至之后应即刻出针。《灵枢·九
406
针十二原》谓:“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睹
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
之,气至而去之。”到了《标幽赋》,引申了《素问·离合真邪论》之“静以久留,
以气至为故”的说法出现了留针的概念:“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紧
涩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又如《灵枢·终
始》篇谓:“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只
《灵枢经》中提到“留针”就计 30 多处。但其中留针时间一般较短。如《灵枢
经·经水》篇谓:“足阳明,深刺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手之
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按常
人每分钟呼吸 16-20 次,则十呼还不到 1 分钟。又如《针灸甲乙经》记载留针的
154 个腧穴,留十呼以上仅 15 个腧穴,留针时间最长为公孙、内庭和环跳 3 个腧
穴,均为二十呼,约 1 分钟。这可能与古代针具较粗,针刺禁忌较多有关。到了唐
代,《千金方》载“针间使百息”,留针时间已有5-6分钟。
后世留针时间普遍较长。一方面是现代针具做得精细,针感相对较弱,留针时
间需要相应延长;另一方面是对 《内经》留针时间的重新认识。肖少卿等根据《灵
枢经·脉度》篇全身经脉总长“十六丈二尺”之数为基准,一息气行6寸,经气循
行周身需 270 息,按每分钟呼吸 18 息计算,约合 15 分钟,是临床留针 10-2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仪器分析—分光光度计》学科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年产770吨精细化学品改扩建项目(达得利公司)环境影响报告.pdf
- JCT 899-2016 混凝土路缘石.docx VIP
- JB T 3695-2008 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 标准.pdf VIP
- 桥梁桩基施工专项方案(新编制) .pdf VIP
- 马拉松赛事赛事组织管理与赛事赛事经济效益评价报告.docx
- (GBT7588 1—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pdf VIP
- 电子焊接培训课件.ppt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党课PPT(优质ppt).pptx VIP
- 管幕顶进施工方法及装置.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