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艺术趣味与社会意识——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流行音乐的论争.pdfVIP

流行音乐、艺术趣味与社会意识——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流行音乐的论争.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行音乐、艺术趣味与社会意识——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流行音乐的论争.pdf

社会科学 2010年第2期 陈 占彪 :流行音乐、艺术趣味与社会意识 流行音乐、艺术趣味与社会意识 — — 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流行音乐的论争 陈 占彪 摘 要:文化形态与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艺术趣味是社会意识的反映。改革开放之 初 ,流行音乐异军突起 ,风靡天下,一方面,它打破 了此前艺术表达情感的简单化、模 式化和虚假化 ,受到热捧 ;另一方面,它又有 “腐蚀意志”的一面,是 “资本主义社 会”的必然产物 ,受到批判。围绕流行音 乐的论争,关系到历史转轨 时期对文艺的功 能、文艺与政治的关 系的重新认识和调整 ,而这一理论认识,正是 当年的文化实践和文 化现 实所促生出来的。 关键词 :流行音乐;艺术趣味;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 :1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2-0177-08 作者简介:陈占彪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上海 200444) 1980年 1月 3日到1月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 《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 《听 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以群众投票的形式推选出了15首听众喜爱的歌 曲;短短20天的 时间,收到了25万封听众来信,听众来信每天平均 1.2万封以上。2月,l5首受听众欢迎的歌 曲揭晓,公布的结果是: 《祝酒歌》、 《妹妹找哥泪花流》、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2月 16 日,15首歌曲演唱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 ,李谷一、李双江等 “明星”登 台献唱,场面极为 热烈。 在当时,这样的评选结果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在于,这 15首歌曲竟然全都是 “抒情 歌曲”,而且都是 “独唱”。而在过去 ,人们生活中所接受的音乐几乎全是刚劲有力的进行 曲、 “重音乐”、群众歌曲、齐唱歌曲等,大家齐声高歌,慷慨激昂。而今天 ,个个浅吟低唱,委婉 缠绵。从这次歌 曲评选的结果可 以看 出,改革开放伊始,抒情歌曲 (或称流行音乐、时代 曲、 轻音乐等)在群众中的流行程度 ,或者说 ,群众对抒情歌 曲的欢迎程度都是今天所难 以想象的。 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传唱天下的流行音乐现象,人们态度各异,甚至意见针锋相对,有人大呼 过瘾 ,称这才是20世纪 80年代的音调 ;有人感到震惊,称即使来 自资本主义世界的人士对大陆 出现的流行音乐热都 “不理解”,而我们却趋之若骛。 “市场”代替政治成为文化生产的支配性 力量 。 歌曲评选活动只是流行音乐在当时中国的接受情况的一张 “试纸”。就在流行音乐在中国铺 天盖地、传唱天下的时候,昔 日 “红光满面”的群众音乐却显得 “灰头土脸”,处境艰难。 收稿 日期 :2009—11—15 177 社会科学 2010年第2期 陈 占彪 :流行音乐、艺术趣 味与社会意识 当时,歌 曲刊物对这两类歌曲的抑扬态度是明显的。以1979年 12月出版的 《安徽音乐》 第3期为例 ,该期集中发表了13首抒情歌曲,并配合发表了4篇为流行音乐辩护的文章和两帧 周旋的照片。这些歌曲有 《花》、 《芙蓉赞》、 《美丽的眼睛》、 《等哟,等 !》、 《啊,玫瑰》等。 可以看到,感情初萌的时期,人们还多是借 “花”寄情。有人说到当时的刊物, “我曾翻阅了全 国各省、市不少歌曲刊物,几乎绝大部分是独唱性的抒情歌曲,建国初期的那种反映歌唱建设者 们高昂斗志的群众歌曲 (或称齐唱歌曲)已是少得可怜。形成了在群众性的集体场合 中缺少歌 唱”①。这种说法看来并非夸张。 其实也不是缺少群众歌曲,那些不忘 自己的 “使命”和 “责任 ”的作曲家其实并不懈怠。 他们仍然孜孜不倦 ,一如既往地创作,只是他们的创作这时很少有机会在刊物上发表 、电台上播 出、舞台上演出而已。 就连这次被列 15首歌 曲之首的 《祝酒歌》的作曲者施光南的作品也不例外。他抱怨说, “最近电台播放的 《台湾当归谣》、 《吐鲁蕃的葡萄熟了》也只是我在 1978年写的作品。电台有

文档评论(0)

小泥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