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汉字“蛮”的语法化过程及其相关构式研究
现代汉语中,“蛮”一词多见于方言及口语语境,作为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用以表达类似“很”“挺”的语义,但其本义与现在的用法大相径庭,“蛮\最初为名词,指代古代南方民族,后经历虚化并渐成程度副词。鉴于此,本文基于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enterforChineseLinguisticsPKU,缩写为CCL)开发的CCL语料库的历史与现代语料,展开初步历时研究,分析“蛮”的语法化路径及主观化进程,揭示其从具体指称向抽象程度标记的演变机制。此外,本文通过解构与“蛮\相关的构式,并将“蛮”与相关副词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提炼“蛮”作为程度副词的独特语用特征与评价倾向。
一、“蛮”字语义历时变化
“蛮”在古汉语中多为汉族对外族人的一种称呼,《春秋》谓\大事既获,仁人尚作,以祗商、夏,蛮夷丑貉”,其中“蛮夷丑貉\指代不同少数民族部落,此处“蛮”仍然是单个民族的称谓。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蛮\不再是单一民族的称谓,而是泛指南方各个民族,后来发展为对各个少数民族的蔑称。战国时期《晏子春秋》中有:“寡人得寄僻陋蛮夷之乡”,此处的\蛮”与其他的部落名连用,用作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除了“蛮夷”,“蛮丑”“蛮貉”也被用以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
例1川南道梅国楼所俘蛮丑者言。(《明史》)
例2信让行乎蛮貉,福祚流于亡穷,万世之长策也。(《汉书》)
由于历史原因,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冲突愈发频繁与激烈,汉代“蛮\字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但主要的搭配仍为“蛮夷”,为少数民族之意。自唐朝开始,“蛮\字被用以修饰名词,表明其来源,从侧面可以反映中原民族与南方民族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
例3越鸟啼春早,蛮花送雨寒。(彭定求等《全唐诗》)
例4蛮僧留古镜,蜀客寄新琴。(彭定求等《全唐诗》)
此时,“蛮”虽作为名词,但与其他成分结合,表现出修饰性的特征。从明朝开始,“蛮”的指称范围开始扩大,除了南方少数民族,言行粗鄙的人也可被称为“蛮”,但其使用范围仍然较小,以“蛮子”的形式存在于小说文本中。
例5孙兰姬被当铺里蛮子娶了家去。(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例6张九四据高邮,韩山童男据临濠,徐贞一、倪蛮子、陈友谅乱汉沔。(蒋一葵《尧山堂外纪》)
“蛮\的形容词化演变始于其名词性修饰功能的转化过程。在历时发展中,该词逐步突破了原始民族称谓的语义框架,开始承载情感评价功能。该词先由专指少数族群的名词发展为通用名词的修饰语,继而扩展到修饰动词性成分,最终完成从具体指称到抽象评价的语义转型,形成现代汉语中具有主观判断特征的形容词用法。[2]
例7由今观之,非直近于野蛮,亦且比于禽兽。(皮锡瑞《经学通论》)
例8不思戴德报恩,还敢夸称大闹天庭的蛮横
手段。(《八仙得道》)
从清朝开始,“蛮\字的语义也开始虚化,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
例9大郎虽然勇猛,却是不会武艺,一味蛮打。(《野叟曝言》)
例10却是识大体,有作用,不比小家妇女一味蛮打瞎撞。(《野叟曝言》)
同时,“蛮\开始出现程度副词的用法。
例11陆丽娟抢着说道:“蛮好,倪几家头一淘去。(张春帆《九尾龟》)
例12二少格闲话蛮准,大家只当无拨格件事体末,拉倒哉畹。(张春帆《九尾龟》)
在上述例子中,“蛮\的语义产生了变化,而相关语料基本源自小说,存在一定的口语化现象,语体中出现的主要使用语境与当今程度副词“蛮\相同。
二、“蛮”的语法化过程
张谊生提出实词虚化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分别为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与认知心理。其中\蛮\的语法化主要受结构形式、语义变化和认知心理三个方面的影响。
在结构形式方面,基于前文的历时研究不难发现,“蛮\从一开始表示单一民族到泛指各个少数民族,其形态逐渐由单音节的“蛮\转变为双音节的“南蛮”\蛮夷”。随后“蛮\逐渐开始修饰名词,表归属意,如“蛮地”\蛮烟”,“蛮+NP\也因此逐渐成为固定结构,后来“蛮\发生转变,可作形容词。“蛮”由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发展而来,反映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不通情理”的主观印象,因此在后续发展成为形容词时,“蛮\也包含贬义,如“野蛮”“蛮横”。随后,“蛮\以状语形式出现在构式“蛮+VP\中,如“蛮打”“蛮吃”,此时“蛮”在句法位置和功能上已逐渐接近副词。“蛮\在状语上的频繁出现进一步推动其语义虚化,使其逐渐发展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语义变化也是“蛮”发生虚化的重要机制。如前文所示,“蛮\的语义范畴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特指某一民族到如今的程度副词,“蛮\经历了语义的泛化。“蛮\的所指是具体的,在经过双音化后,“蛮十NP”的使用频率提升,且关注中心主要在后方的NP。“蛮”多起修饰作用,语义逐渐弱化,所指由实物演变为抽象事物,具体意义也逐渐抽象化而成为形容词。
词汇的虚化过程也是认知域变化的过程,推理是其中重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思政课__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意义、内涵与.docx
- “两个结合__的历史、现实与未来.docx
- “三全育人__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x
- “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成效.docx
- “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docx
- “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主体力嬗变互动失衡困境及突破路径.docx
-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路径.docx
- “现实的人”:生存与创造.docx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__学习任务群建构文化认同路径研究.docx
-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滤波 第29部分:线性轮廓滤波器:小波》标准修订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