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杜甫《捣衣》赏析与练习题解析
杜甫的《捣衣》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闺怨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捣衣的场景,字里行间满是对征人的思念与对战争的隐忧。全诗如一幅质朴的秋日农家图,在捣衣声与秋风中,尽显乱世中百姓的悲欢离合,读来令人心生戚戚。
一、原文呈现
捣衣
唐?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二、译文
明明知道戍边的人难以归来,可秋天一到还是试着清洗衣物,敲响捣衣砧。
已经临近寒冷的月份,更何况经历了长久离别的思念之心。
怎会推辞捣衣熨烫的疲倦,只为把衣物寄往遥远的边关。
用尽了闺中女子的力气,你听听那回荡在空际的捣衣声里的深情吧。
三、注释详解
戍(shù)不返:戍守边疆的人不能返回,“戍”指驻守边疆,“不返”既写征人未归,也暗示战争的残酷与归期渺茫。
秋至试清砧(zhēn):秋天到了,试着用洁净的捣衣砧捣衣,“清砧”指洁净的捣衣石,捣衣是古代妇女将衣物放在石上捶打,使其柔软平整,多在秋季进行,为征人准备寒衣。
苦寒月:寒冷的月份,指秋冬时节,“苦寒”既写天气寒冷,又暗喻征人在边疆的艰辛。
长别心:长久离别的思念之心,“长别”写出分离时间之久,“心”字点明思妇的情感内核。
宁辞:怎会推辞,“宁”表反问,显思妇为征人准备寒衣的坚定。
捣熨倦:捣衣和熨烫衣物的疲倦,“捣”“熨”是制作寒衣的两道工序,写出思妇的辛劳。
塞垣(yuán)深:边塞遥远深邃,“塞垣”指边疆的城墙,代指边疆,“深”字写出距离的遥远,寄衣之路的艰难。
闺中力:妇女在闺房中所尽的力气,既指体力上的辛劳,也指情感上的付出。
空外音:回荡在空旷天地间的捣衣声,“空外”既写环境的空旷,又显声音的悠远,暗含思念的绵长。
四、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出身官宦家庭,一生历经安史之乱等战乱,仕途坎坷,辗转多地,深刻体会到民生疾苦。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人民的同情与对国家的忧虑。《捣衣》是他众多反映民生疾苦诗作中的一篇,以闺中思妇的视角,展现了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尽显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
五、写作背景
《捣衣》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755—763年),当时战乱频繁,边疆战事不断,大量男子被征入伍,家中妇女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同时日夜思念远方的亲人。
杜甫此时也因战乱漂泊在外,亲眼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惨状。这首诗通过描写秋日捣衣这一常见的生活场景,以小见大,既反映了闺中思妇对征人的深切思念,也暗含了对战争的谴责与对和平的渴望,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捣衣”的文化内涵
“捣衣”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实用功能:将衣物在砧上捶打,使纤维松软,便于缝制和保暖,多在秋季进行,为征人准备寒衣;
情感载体:常与思乡、念远相关,妇女在捣衣时,往往一边劳作一边思念远方的亲人,捣衣声成为思念的象征,如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时代印记:在战乱年代,捣衣更与征人、战争联系在一起,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窗口,本诗便是如此。
(二)诗中的“秋日意象”
诗中“秋”“苦寒月”等秋日意象具有多重作用:
烘托氛围:秋日万物萧条,“苦寒月”的寒冷,烘托出凄凉、孤寂的氛围,与思妇的思念之情相呼应;
推动情节:秋天是捣衣的时节,“秋至试清砧”点明了时间与事件的起因,为下文思妇的劳作与思念做铺垫;
象征意义:秋日的短暂与寒冷,象征着思妇青春的流逝与等待的艰辛,也暗示了征人在边疆的艰难处境。
(三)杜甫“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本诗体现了杜甫“以小见大”的典型风格:
小场景:聚焦“捣衣”这一日常小事,通过思妇的劳作与思念,展现个人情感;
大背景:背后是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无数家庭因战争分离,诗中思妇的遭遇是千万百姓的缩影;
情感升华:从对个人悲欢的描写,上升到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对战争的忧虑,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七、诗作赏析
(一)首联:明知不返,仍试捣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开篇便直击人心,思妇明明知道戍边的丈夫难以归来,可秋天一到,还是忍不住拿起衣物,在洁净的砧上捶打起来。“亦知”二字写出思妇内心的清醒与无奈,她并非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却依然坚持捣衣,这份矛盾的心理中,满是深沉的爱与执着的等待。
“秋至”点明时节,也暗示了捣衣的缘由——为征人准备寒衣,“试清砧”的“试”字,既写初次捣衣的生疏感,又显思妇小心翼翼的情态,仿佛在通过这一动作,寄托对丈夫的思念。
(二)颔联:寒月将至,别绪更深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 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全诗及译文注释赏析与练习题解析.docx
- 李白《千里思》赏析与练习题解析.docx
- 李白《望庐山瀑布》赏析与练习题解析.docx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赏析与练习题解析.docx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与练习题解析.docx
- 白居易《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赏析与练习题解析.docx
- 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赏析与练习题解析.docx
- 李白《望天门山》赏析与练习题解析.docx
- 2025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所属在京单位高校毕业生招聘2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5年01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公开招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4黑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权属企业市场化选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5汇明光电秋招提前批开启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4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审计部公开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4吉林省水工局集团竞聘上岗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4首发(河北)物流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3国家电投海南公司所属单位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4湖南怀化会同县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5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最近下载
- 2024新沂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pptx VIP
- 田家四季歌教案.doc VIP
- 《GB 27955-2020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低温灭菌器卫生要求》(2025版)深度解析.pptx
- 高级碳排放监测员理论考试复习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VIP
- 外科学(总论) 清创术 清创术.pptx VIP
-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纲.pdf VIP
- 前置胎盘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课件.ppt VIP
-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精选3000题.pdf VIP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四边形》(说课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