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专题05文言文常考虚词的含义(二)
【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一、文言文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需准确掌握常见虚词“之、其、而、已”等虚词的一般用法。
二、翻译方法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检验法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大多是课内学过的。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知识讲解】
一、而
连词
1、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并且,和。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2、表示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不译。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3、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而”表示转折,却。译文: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
4、表示递进,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表递进。译文: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5、表示修饰,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面山而居。(“而”表示修饰。译文:面对着山居住。)
二、乃
1、副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为“才”
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才。译文: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为“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乃”,就。译文:于是他们就假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来顺从百姓的愿望。)
(3)表示出人意料,译为“竟”、“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译文: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用于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译为“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3、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的。)
三、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然后施行。(“然”指示代词,这样。)
2、连词,表示转折,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连词,表转折,可是。译文: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
3、语气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为“……地”
例:杂然相许。(“然”,……地。译文: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2)用于词尾,译为“……的样子”
例: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然”,……的样子。
4、译为“对、正确”
吴广以为然。(对的,正确的)
【课堂练习】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2)有闻而传之者()
(3)国人道之()????(4)丁氏对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宋之丁氏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夫君子之行
C.学而时习之 D.闻之于宋君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CHCA 002-2024 热喷涂稀土合金复合涂层钢筋.pdf
-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docx VIP
- 第39讲建筑工程费用定额的适用范围及应用一bak.pdf VIP
- B3201_T 1211-2024 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节能量核定技术规程.pdf VIP
- 安全仪表系统检验测试计划.docx VIP
- 2025年义务教育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真题试卷附参考答案.docx VIP
- 智能安防巡逻机器人解决方案.doc VIP
- 常州站车站行车工作细则.pdf VIP
- 专用设备的操作手册编写与用户培训考核试卷.docx VIP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方案 第二章 工作流程及进度控制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