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1~14章笔记摘抄及感悟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生平介绍
1、早年经历:1910年出生于江苏吴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六岁入吴江县城的第一小学,后转入振华女校就读,1923年转入东吴大学附属一中,1924年开始发表文章。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后受进步思想影响,于1930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2、学术深造: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毕业,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同年,他与新婚妻子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查,途中遭遇不幸,王同惠身亡,费孝通受伤。1936年秋,费孝通抵英,师从布·马林诺夫斯基完成博士学业,根据其在吴江的调查结果写出论文《江村经济》,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
3、回国任教与社会活动:1938年回国后,任教于云南大学,成立社会研究室开展调查工作。1942年加入民盟,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7年到清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等职,积极投身国家的民族事业和教育事业。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下放到湖北沙洋“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中央民族学院,参与翻译工作。
4、晚年贡献:1979年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着手重建中国社会学。此后,他先后对中国多个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提出许多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建议。他还担任过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代表作品简要分析
1、《江村经济》:这是费孝通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该书以江苏吴江开弦弓村为研究对象,详细描述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农村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农村社会的变迁。它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2、《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之一,基于他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写成。书中探讨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结构和文化,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概念和理论,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和运行逻辑,对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3、《生育制度》:主要探讨了人类生育行为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费孝通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育制度的比较研究,分析了生育制度与社会结构、家庭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关系,阐述了生育制度在维持社会秩序、传承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行行重行行》:是一本以城乡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集,记录了费孝通在1983-1996年间实地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和成果,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小城镇发展面貌。书中体现了他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关切和“志在富民”的治学目标,他总结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乡土中国》1~14章节核心梳理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基于对中国基层社会的深入考察撰写的社会学著作,1-14章以“乡土性”为核心,层层剖析传统中国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文化逻辑:
1、1~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指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以农为生的人依附土地,形成“熟人社会”,文字在面对面的社群中作用有限,更依赖“语言”而非“文字”传递经验。
2、4-8章(《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区别于西方“团体格局”;阐述以私人关系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功能、男女两性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分野,以及“礼治”对“法治”的替代作用。
3、9-14章(《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分析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权力运作模式(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中“名实分离”的现象,最终探讨从传统“欲望型”社会到现代“需要型”社会的转型。
四、《乡土中国》1~14章词组摘抄及注释
1、乡土本色:指中国基层社会以农业为根基,人们依附土地、安土重迁的本质特征。
2、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们因长期聚居形成彼此熟悉、无需契约的社群关系。
3、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的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网络。
4、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中,人们以明确的团体界限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如宗教、社团。
5、礼治秩序:依靠传统礼仪、习俗而非法律维持的社会秩序,核心是“克己复礼”。
6、长老统治:乡土社会中,由年长者凭借经验和权威进行的软性统治。
7、血缘关系:以生育为基础的亲属关系,是乡土社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持证人
专注文案个性定制,修改润色等,本人已有26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文案功底,可承接演讲稿、读后感、任务计划书、营销方案、施工方案等多方面的工作经验欢迎大家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