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教案 第五单元第21课《创造宣言》(第2课时).docx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教案 第五单元第21课《创造宣言》(第2课时).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造宣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陶行知的《创造宣言》,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来论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的。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三部分

1.联系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2.作者在第三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作者所批驳的“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批驳。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对方,证明自己。事例典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让文章气势充沛。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二)研读第四部分

1.第12段告诉我们什么观点?

明确: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2.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是比喻论证,作者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能毁灭他们,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3.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罗丹的话,回扣开头所举画家罗丹的事例,再次大声发出宣言: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终能让创造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森林。这样进一步正面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深化了课文的论证,使文章的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证结构更加严密。

(三)品味哲理语句,品味文本特色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所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第4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这句话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教育者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即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2)第10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论述了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兼具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3)第6段:“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明确:排比。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4)第10段:“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5)第16段:“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明确:排比。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三、问题探究

1.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文章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借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批驳的?

明确:作者分别列举了多个反例来反驳这五种观点:平凡无过于白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