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二版) 教案 第七课 定风波 ;第八课 蝶恋花.doc

大学语文(第二版) 教案 第七课 定风波 ;第八课 蝶恋花.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课题

第一单元第七课定风波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人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二、把握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体味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词人的人生遭遇,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掌握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方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讲练综合法、诵读法

教具:PPT课件、图片

板书设计:

上片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镇定心态(藐视祸难)

下片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欣慰心态(超脱旷达)

眼前景——心中事——人生理

以小见大

后记:

教案内容

一、导入新课

90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文人从死刑牢狱中被押出来,带着极小的官职,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的浑身脏水,带着侥幸和绝望,来到一个荒凉无比的小镇。在这里,他完成了一次精神的突围——由失意孤独、困惑烦恼到超脱旷达、从容淡定,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而这座小镇也因他而名扬四海。这个文人就是苏轼,这座小镇就是黄州。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苏轼,究竟是如何面对厄运人生的?所谓“言为心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写于黄州的词——《定风波》,听听苏东坡的心声。

二、讲授内容

(一)作者简介

1.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中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元祐元年(1086年),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元祐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文学成就

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突出成就,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诗词写作:苏轼对文学创作倾注了毕业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今存诗词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对词起到了开疆拓土的作用。

散文创作:苏轼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他写有不少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其中,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赤壁赋》等,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道:“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余秋雨也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中称赞他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二)背景介绍

1079年,苏轼因写诗批评朝政,被控“文字诽谤罪”入狱,即“乌台诗案”。不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时苏轼已经心灰意冷,厌倦仕途,遂归隐乡里,开荒种地,希冀过居士生活。别号“东坡居士”正是起于此时。作品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年逾46岁。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这首词是苏轼当时遭遇、心境的真实展示。

(三)课文赏析

1.诵读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困顿窘迫的样子。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放声吟咏。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lala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