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乾陵王宾像群带饰造型与服饰文化 乾陵王宾形象有四种不同形状的褶皱绷带,其中一种在研究后确认为褶皱囊肿。其余三种的名称和用途功能是什么?至今未能引起人们注意, 更不用说是对它进行研究了。本人依据目前掌握的一些资料对其它三种试做一番探讨, 不足之处愿方家贤士不吝指教。 依据这三种带饰的形状, 暂且称为圆形带饰、长方形带饰和长条形带饰。 一、 唐西州各地区的草原独立雕塑者 这种带饰以高浮雕手法直接雕刻在石人的腰带上, 因囊袋中心鼓起, 酷似圆形而称之。整体轮廓完整, 造型小巧, 浑圆美观, 从残存现状和雕凿的痕迹来看, 带饰与腰带之间以带扣相连。带饰最大者为西群王宾像编号第九号, 直径为19厘米, 最小者为东群编号第25号, 直径为10厘米, 其厚度均在0.8厘米左右 (图一) 。石雕细节部位虽有残损, 但不影响对全貌识别和整体判断。若与腰带上其它带饰相比, 数量很少, 仅仅只有四件, 其中西群三件, 东群一件。佩戴位置也不尽相同, 西群的三件有两件佩戴在腰的右侧, 一件在左侧;东群的在腰之右侧, 所佩戴的四尊石人当中只有一尊身份目前得到完整确认, 即黙啜使移力贪汗达干。其余三尊由于资料的欠缺和石刻本身的风化导致无法辨认确定, 仍需再做细致的努力。所以, 带饰佩戴在任何部位似乎不能充分说明问题, 反映出任何含义。目前能帮助我们深入探讨这批带饰的名称和用途的资料较为丰富,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 大约6至8世纪时期的一大批被业内称之为草原石人。这批石人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王博、祁小山两位先生所著的《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一书中。在该书展示的大量石人照片和线描图中, 我们发现大多石人的腰带上几乎都悬挂着一件与王宾像造型相同的圆袋形带饰。现从书中选择九幅具有明显特征的形象列图于后。1.位于蒙古乌布苏省察干哈日汗县境的乌兰伊热根特哈麻日一号石人 (图二, 1) , 2.米世克古尼和乌依兹津旺胡日之间草原上的米世克古尼石人 (图二, 2) , 3.阿尔东捷别石人 (图二, 3) , 4.收藏于哈萨克斯坦国内的东哈萨克斯坦州博物馆石人 (图二, 4) , 5.新疆阿尔泰地区青河县境乔夏墓地石人 (图二, 5) , 6.富蕴县水泥厂附近发现的石人 (图二, 6) , 7.塔城地区浪果特石人 (图二, 7) , 8.塔城地区3号石人 (图二, 8) , 9.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石人 (图二, 9) 。以上石人都位于墓地, 书中均以墓地石人称之。 第二, 在昭陵博物馆收藏的唐太宗昭陵的十四国蕃君长石像与唐肃宗建陵蕃酋石像的腰带上也发现与乾陵王宾像相似的圆形带饰, 尽管石雕残缺不全, 但身之腰带及其带饰较完整, 具备参照性 (图三) 。 第三, 在唐金乡县主墓、唐节愍太子墓出土的陶俑身上也能见到这种小小的圆形带饰。 第四, 在早期的石窟壁画和出土的域外胡人墓葬石椁上, 这种圆形带饰也有展示。如开凿于公元6至7世纪位于新疆吐鲁番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第189窟主室西壁的一幅壁画, 画面右边那位供养人的腰右侧悬挂一件圆形袋囊和一把佩刀 (图四) 。在隋虞弘墓出土的石椁外壁浮雕第二幅图像中, 那位侧身向右站立、双手捧着一件大高足杯的青年男子, 其身左侧悬挂一件圆形袋囊 (图五) 。 从所展示的图像资料中可见, 佩戴者几乎均为域外胡人, 从数量上讲, 尤以草原石人, 特别是突厥时期的石人所佩戴的数量最多, 袋囊雕刻特征最为明显。似乎表明这种带饰最早可能是突厥人发明的。那么, 它是作何用呢?名称又叫什么?同样考古发现给出了答案。在俄罗斯阿尔泰地区的一批墓葬中, 特别是公元6至8世纪时期的墓葬中曾经出土过死者腰带上以带扣相连所悬挂的一件以绸料所做的小袋, 小袋内装有铁火镰、燧石、火绒和护身符等一些打火用具。主持发掘的前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认为, 死者身上这种小袋以带饰相扣垂悬在死者的腰带上, 其实就是当时人们盛装打火用具的一种袋具。王、祁两位先生据此认为, 草原石人腰带上的这种圆形袋囊其功能与出土的小袋一样都是用以盛放打火用具的物件。通过以上资料对比分析, 本人认为乾陵王宾像与这批草原石人腰带上的圆形带饰造型、大小、结构几乎相同, 那么, 它也就是盛装取火用具的物件, 具体说就是随身携带的内装取火所用燧石、火绒和火镰的小袋。如果此说正确, 那么, 乾陵王宾像第二件带饰就有了准确的名称即古代人所使用的火石袋。 在所引上述资料中, 佩带者均为游牧少数民族人物, 因为他们过着游牧不定的生活, 随水草而居, 饮食以烧烤肉类为主, 随身携带取火用具则是必备物品之一。可见当初用途的确是出于解决生活中的取火难题。而到了隋唐, 这种很不起眼的生活小物件一传到中原, 因为小巧玲珑、且造型美观、携带方便的缘故便深受广大民众的接受和喜爱。一度列入了政府文武百官服饰制度当中, 成为官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