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_T 7070-2016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pdf

SY_T 7070-2016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 75. 180. 10E 11SY备案号:53485—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7070—2016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ownhol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2016一06-01 实施2016-01-07 发布发布国家能源局 SY/T 7070—2016次目前言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3采集技术设计4监测任务4. 14.2资料收集4.3现场踏勘.4. 4采集参数5资料采集5.1测量工作5.2设备检测5.3监测作业+5.4采集质量评价6资料处理解释基本流程6.1技术评价6. 2量零中主要成果6.3资料归档7附录A(资料性附录)微地震井中监测解释成果表++ SY/T 7070—2016言前‘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新兴物探开发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彦鹏、储仿东、王永辉、徐刚、容娇君、王欣、陈君武、焦卫忠、刘博、刘腾蛟、衡峰、张红军。1 SY/T 7070—2016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设计、采集、数据处理和成果解释的基本方法及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油气储层改造的微地震井中监测,其他行业微地震监测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必威体育精装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Y/T 517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T5314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SY/T5454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SY5726石油测井作业安全规范井下作业安全规程SY 5727 :SY/T6548 石油测井电缆和连接器的使用与维护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微地震microseismic地下岩石由于受外力(储层改造、油水井注采等工程作业)作用引起岩石破裂产生的微小振动。3. 2微地震井中监测downhol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在储层改造工程作业井附近选择一口或多口监测井,将井中三分量地震检波器布设在监测井中接近实施水力压裂的储层段,靠近岩石破裂区,记录工程作业引起的微地震信号。3.3微地震事件microseismic event一个相对独立的岩石破裂能量释放过程,在微地震记录上表现为符合一定旅行时规律、波形特征明显,能够区别于其他干扰源的振动信号(纵波或横波)。3.4微地震震级microseismic magnitude岩石破裂时释放出小于里氏()级的能量。3.5裂缝网络fracture network由于水力压裂等工程作业形成若干裂缝延伸广阔,可连通其范围内不同级别的次级裂缝,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相互连通的网状裂缝体系。1 SY/T 7070—20164采集技术设计4.1监测任务监测任务包括下列内容:确定岩石破裂形成裂缝网络的展布形态,包括方位、长度、高度、宽度等空间和随时间变化a)的信息,为压裂效果评估提供依据。通过微地震事件性质、空间分布,计算储层改造体积、识别天然裂缝等为调整开发方案、b)降低开发风险提供依据4.2资料收集工程设计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压裂地质设计和压裂工程设计。a)b)钻井地质设计。c)地震资料速度、地质解释层位、地震剖面等。d)井轨迹数据。e)测井数据。f)钻井工程设计。g)钻井完井报告。h)岩性录井资料。4.3现场踏勘根据项目技术要求,在编写工程设计之前应对井场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现场踏勘并形成记录,现场踏勘包括:a)了解与监测相关的压裂工程日程安排与进度。b)调查压裂井、监测并周围可能影响正常观测的主要干扰源。c)了解井场及周围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等情况。d)根据踏勘情况进行评估,4.4采集参数4.4.1观测距离根据产层的岩石物理参数和压裂设计参数,合理选择观测井。岩石破裂区域中心与检波器串中心直线距离宜在100m~600m之间,当地质条件较好或压裂规模较大时,监测距离可适当放宽。4.4.2观测井段观测并段符合下列要求:a)根据测井、物探等资料建立合理的速度模型进行微地震监测模拟,检波器布设宜避开折射波发育段。b)检波器布设应靠近压裂层段,并选择速度相对稳定的层段内。c)检波器宜布设在套管井中固井质量良好的位置。当压裂井或者监测井为斜井时,应根据实际的井轨迹数据,选择适宜的观测井段。d)2 SY/T 7070—20164.4.3时间采样间隔时间采样率应至少满足奈奎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去假频的要求。4.4.4观

文档评论(0)

consult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consult

认证主体 山东持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100MA3QHFRK5E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