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节 大肠消化 大肠生理功能:吸收水和电解质;微生物消化及吸收;形成粪便并暂时储存 一、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液的主要成分:为粘液和碳酸氢盐 大肠液的作用:保护肠粘膜、润滑大便 二、大肠内的微生物消化 草食动物 微生物消化 纤维素 VFA 三、大肠的运动 袋状往返运动:多见空腹时,由一段环行肌收缩引起,使结肠出现一段结肠袋,结肠袋内容物可向前后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移动,但并不能向结肠末端移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餐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分节推进运动是指环形肌有规则地收缩,将一个结肠袋内容物推移到邻近肠段,收缩结束后,肠内容物不返回原处;如果在一段较长的结肠同时发生多个结肠袋收缩,则称为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表现为一些稳定向前推进的收缩或舒张波 集团蠕动: 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 四、粪便的形成与排便 (一)粪便的形成 食物残渣在大肠停留约10小时,其中水分被吸收,同时,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形成粪便。 四、粪便的形成与排便 (二)排粪及其调节 第七节 吸收 一、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能力 口腔:吸收部分药物(如硝酸甘油、吗啡) 胃: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部分药物 小肠:吸收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的吸收部位 小肠的结构特点:粘膜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顶端的纵纹(微绒毛)。 小肠的吸收面积:约200m2 大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物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糖的吸收 ■吸收机制:-逆浓度差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糖的吸收 吸收机制 管腔侧:肠粘膜上皮细胞管腔膜上的转运体与Na+结合的同时与葡萄糖结合,形成Na+-转运体-葡萄糖复合物,将葡萄糖和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管底侧:Na+由钠泵泵出细胞外,葡萄糖则通过载体易化扩散进入血液。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二肽、三肽后,几乎全部被小肠吸收。 ◆氨基酸的吸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与葡萄糖的吸收方式相似。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脂肪的吸收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四)Na+和水的吸收 ◆Na+的吸收,在肠腔通过Na+载体和Na+通道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细胞,进入细胞内的Na+由细胞基底膜上的Na+泵逆浓度转运至细胞间隙,然后扩散进入血液。 ◆水是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被动吸收的。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五)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量:约1mg/日,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 ●吸收机制:主动吸收过程 肠上皮细胞释放转铁蛋白→转铁蛋白与Fe2+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复合物入胞后Fe2+游离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六)钙的吸收 ●钙吸收的部位: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 ●钙吸收的状态:可溶性钙 ●钙吸收的机制:主动转运过程 ◆肠粘膜细胞的微绒毛上的钙结合蛋白(Ca-BP)与Ca2+结合,Ca2+进入细胞内; ◆在细胞的浆膜侧,Ca2+通过Na+-Ca2+交换被转运出细胞。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七)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维生素B12 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 吸收机制与脂肪相似。 * * * * 瘤胃后背盲囊——瘤胃前庭——贲门—— 食管——呼吸系统——吸收入血 ——口腔逸出 二、胃的运动及其调节 (三)呕吐 呕吐是一种具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可把胃内有害物质排出。 呕吐中枢:在延髓迷走神经背核水平的孤束核附近 剧烈呕吐会影响进食,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二、胃的运动及其调节 (三)呕吐 第四节 复胃消化 瘤胃 网胃 瓣胃 皱胃 一、前胃消化 (一)微生物消化 瘤胃内高度厌氧、营养丰富,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生存。 纤毛虫:虫体本身蛋白质、糖原;储存于体内的淀粉、蛋白质颗粒 细菌:分解纤维素 VFA;利用尿素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信息交流,相互制约,协同作用——共 生 瘤胃纤毛虫 一、前胃消化 (二)前胃运动 A波:瘤胃前庭→背囊→腹囊→由后向前 B波:瘤胃单独收缩,常起于瘤胃后部 前胃收缩起于网胃。 一、前胃消化 (三)反刍 过 程: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再吞咽 消化与吸收 嗳气——反射性动作: 气 体 牛17-20次/小时 瘤胃臌气(幼嫩青草) 瘤胃壁感受器 延髓 有关肌肉 一、前

文档评论(0)

duoduoyu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