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以明’辨正屠友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厦门工学院国学院客座.doc

庄子‘以明’辨正屠友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厦门工学院国学院客座.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莊子「以明」辨正 屠友祥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厦门工学院国学院客座教授 摘 要:「以明」是莊子哲學的重要觀念。郭象解为「反覆相明」;王夫之讀爲儒墨各自欲是對方所非而非對方所是,則莫若以明了(則各自以爲不如他以明了);任繼愈先生則解「莫若」之若爲「乃」,「乃」通「能」,將「莫若以明」釋爲「搞不清楚」,因爲莊子持「取消認識作爲認識」、「取消回答作爲回答」的觀念之故;樓宇烈先生釋明爲智,訓以爲已,以明即止明、去明、不用明,莫若以明意爲「不如不用智慧(認識活動)」。我在此则认为「以明」即「以是明是,以非明非」。環無端無倪,無確定之本,然其轉至何處,何處爲樞、爲中,則何處爲本。正以其無端,故處處皆可爲本。「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即「是」爲本或「非」爲本時的境況。倘若道之樞、柄、本立於是,則無往而不是,此無往而不是之「是」即爲本。「是」爲本,既云本,當然得隨順此本,然於然,可於可;倘若立於非,則無往而不非,此無往而不非之「非」亦即爲本,不然於不然,不可於不可。這樣圓通無待,運轉無窮,然又一不化、有本有柢,所以說「莫若以明」。《齊物論》謂「聖人不由而照之以天,亦因是也」,天爲獨,無偶無待,則是非不並。以此而照、而明,亦爲「因是(寔)」——因是而彰明是,因非而彰明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一如以是來明非,相偶相待便無窮無止,也便永遠不明,如此,則莫若以非來明非,即因即本即明,是於是,非於非,萬物各自成其一體,不損不益,不成不毀,各自如此存在,而不知其所以如此,莛自爲莛,楹自爲楹,厲與西施亦復如是,不自是而相非,因爲凡物固有其所然,固有其所可,那麽這就是處於樞中,俱是本了,俱是道了。樞無偶,道無待,無待無偶則一。所以說「天地一指也」,「道通於一」。這個「通」,也就是「明」。破解了「以明」的意涵,可據此掌握莊子道論的根本。 莊子「以明」觀念在《齊物論》作了集中表述: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爲異於鷇音,其有辨乎?其無辨乎?道惡乎隱[一]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這裡所講的彼是(彼兼非義,是含此義),爲當時常言,也係衡量名實相應與否的標的。彼是,方生之說也(《天下篇》述惠施之學亦有「物方生方死」之說),此謂彼是並生而成對待。雖是如此,恰若《大宗師篇》所云:「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死生非已也,皆有所一體。卒始若環,莫得其端。」彼是既並生而成對待,亦並死而爲無偶,——彼是之有無未定。所以未定,在於物謂之而然,因是而謂是,因非而謂非,隨順了謂原具的不確定性。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亦即因非而謂非,不可於不可。若公孫龍[二]所稱指非指,則自身內部自成彼是,物又莫非指,故對待永遠存在。《公孫龍子·名實論》云:「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則不謂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則不謂也。」亦即有彼此而又無彼此,相待相偶之位遊移無定。彼此不定,公孫龍就這下斷論說不謂。而物莫非指,皆爲指謂而然,既然不謂,則物也就不成其爲物。其《名實論》道:「夫名實,謂也。」[三] 則名實是謂的結果,不謂,名實也就無以相應。那麽,飄移不定之「彼此」這一物、這一名實也就不存在了。這與莊子的「天地一指也」大有異趣。莊子的不定,是隨物宛轉而致,此物乃至於囊括了天地,均是一指,均可謂之而然,故由此而成的物論可以齊。而公孫龍雖是說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其最終意旨卻在指固自爲非指,自有分離於物而獨立的彼此,且這彼此自身消解不已,根本不用與物相待相與方纔成其爲指。從公孫龍的角度來看,袪除了物,則物論從何而生?又何須去齊種種物論?莊子藉着然於然,不然於不然,因是因非而指謂,使之無偶而齊物論。公孫龍藉着指謂自身消解自身,則名實之應也隨之消解(「夫名實,謂也」),令彼是相待而無待,不絕不已。白馬非馬,堅白石二,雞三足,唯是指謂而已,轉展相演,以至於極而無待,如此,與物之實就毫不相干。然而莊子與公孫龍取徑的不同,可據以理解「以明」的涵義了。 「以明」觀念在《齊物論》中兩處與否定形態相連而呈現,一處直接以明確的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