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家港天下第一码头兴衰
刘家港天下第一码头兴衰 浏河镇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它地处江苏太仓,一头连着太湖东下苏州、太仓的浏河水,一头面临东海,是苏州天然的通海门户。上海到浏河镇不过38公里,大巴1小时20分钟便可到达。 这所小镇与中国其他正在奔现代化的小镇没有多少区别:镇外是宽阔的柏油马路,两边是稀落的多层平房,商店中绝少品牌产品。只有穿过几座建筑样式不相仿的石桥,行人才感觉到这是一个江南小镇。 2005年六七月间,一向静寂的浏河镇突然热闹起来。镇上大多数宾馆都被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人订下;当地的三轮车夫见到游客,也必定会热心地问上一句:“去过娘娘庙吗?” 因为郑和。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 公元1405年,即明成祖永乐三年,7月11日,郑和受命率舟师于刘家港首航出使西洋。此后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均自刘家港出航,归航之船队亦在此港停留,然后再派小队船只上逆至南京报捷。刘家港,即今浏河镇。 在《太仓事迹》中,陈伸记载了当年刘家港的盛况:“官第甲于东南,税家漕户,番商贾客,辐凑而云集;粮艘商舶,高墙大桅,集如林木;琳宫梵宇,朱门大宅,不可胜记,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 海运千艘的第一码头 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人对船队当时的起锚地刘家港的关注,在娘娘庙得以一观。作为600年间浏河镇惟一遗留下来的郑和遗址,它成为大部分访客必去之处。 娘娘庙真名天妃宫,建于元朝,主要是当地人为求海运漕粮平安而建造。1405年7月11日,作为27800名船员的统帅,三保太监郑和来到了浏河北岸的“天妃庙”跪拜,乞求海神林娘娘庇护。在七下西洋前后,他必定到天妃庙参拜和还愿,并把妈祖信仰带到了海外。 天妃宫的讲解员张小姐回忆说,过去的天妃宫占地十亩,金碧辉煌。但随着时间流逝,天妃宫也日渐衰败。如今的天妃宫只遗留下后殿,作为浏河镇郑和纪念馆。 纪念馆并没有保存下多少明清时代的宝物,多是一些郑和下西洋的仿制物品或图片。馆里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太仓城东半径湾村发现的元末明初时候的渔绳,和在盐铁塘挖掘的元代古船舵,但这两件古物都借自于太仓博物馆。 相比天妃宫,郑和当年的起锚地更为寥落。在镇东部浏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几艘驳船与拖轮在江面上缓慢前行,20多艘船只停靠在浏河闸内。左岸汇入长江的河流是解放后疏浚的新浏河,当年郑和船队开拔的老浏河就在堤岸右边。 由于浏河泥沙淤塞,刘家港口亦逐渐萎缩。老浏河已经变成一片青色农田,浏河水断流,在接近入江口的百米处萎缩成一汪废弃的小溪流。 “天下第一码头”海运千艘、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虽不复见,但借助于浩瀚的史料和浏河镇郑和纪念馆中的仿制物品和图片,可以依稀想象。 当时的刘家港内停满了南京、太仓等地制造的各种海船,208艘船自然排列成燕形,郑和长约44丈4尺,宽约18丈的宝船居中,百余艘坐船紧紧围绕在其四周。 在刘家港鼎盛时期,生活在太仓的船员就有27800人。此外,还有几倍于船队的船夫,以及为举行盛大祭礼活动而忙碌的差役。在码头上走动的,除了驻扎在当地的官兵、军运漕粮的士兵、本地居民外,最活跃的还属那些满怀淘金梦想的人士——做贸易的商贾、随郑和来华的藩王、使节和随员等。 据史料记载,明成祖在位22年,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使节来华就有318次,平均每年15次;1423年,出现了17国使节1200人到明朝朝贡的盛况。明成祖为了“以柔怀人”,还允许使者带私货来华贸易。为接待海外宾客,太仓还开设了娄江西馆、娄江南馆。于是,来华使者们回国的第一站——刘家港,成为最为便利的贸易集市。 “海外使节多是拿宝物、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换取中国民间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物品。600年前,胡椒、苏木比黄金还贵重,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银子,到国内集市上出售20两,利润丰厚。”太仓民间郑和研究学者陆静波说。 刘家港起于南宋,兴于元代。在疆域广大的元朝,为实现它南粮北运的经济需要,元朝政府在短短几十年间,重修大运河,新辟海运,不断扩大海外贸易,使刘家港成为当时江南漕运和海运的集结地。陆静波说,民间流传中最有传奇色彩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当时就寓居于刘家港,并经常泛海经商。 天下之仓 如此奢侈而宏伟的海上航行,如果没有充足的船只和补给,一切难以想象。 而历史选择刘家港也并非偶然。洪武26年,朱元璋命令在太仓南码头兴建运仓,建成仓房919间,贮存国家粮食。1369年到1415年,经由刘家港的海运漕粮就达2800万石以上。明初,额定太仓卫漕船135艘,每艘船11名士兵押运。军运漕粮时常常“趋驰十万兵”,声势壮大。《太仓府志》记载:“永乐贮米数百万石,浙江等处秋粮皆赴焉,故天下之仓,此为最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