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讲-箭和歌别离_00002
PAGE \* MERGEFORMAT 17 箭与歌、别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箭与歌》 1、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2、学习诗人借助于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极普通的意象传达深刻的内涵的技巧。 二、《别离》 1、加强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2、体会诗歌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3、体会诗歌严谨的结构。?? 一、《箭与歌》 (一)文体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详见第八讲《旧日的时光》)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Henry·Wadsworth·Longfellow,1807年2月27日-1882年3月24日),美国诗人、翻译家。出生于美国波特兰,在波士顿坎布里奇逝世。在他辞世之际,全世界的人都视他为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他在英格兰的声誉与丁尼生并驾齐驱。人们将他的半身像安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在美国作家中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三)写作背景 《箭与歌》(The Arrow and the Song)是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作品,歌颂了友谊的地久天长。 (四)结构分析 全诗共三个小节: 第一节:“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枝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尽管写的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但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第二节: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第三节四句诗画龙点睛,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很久以后,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在 (五)艺术特色 作者以“箭”与“歌”为意象,巧妙而含蓄的赞美了友谊的地久天长,那是一种在时光的长河中,历尽岁月沧桑却永不褪色的惺惜与高尚。 朗费罗善于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种种细腻悠长的情感,这一点尤???体现在他的短诗创作中。《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被选入过多种英语诗歌读本,在西方几乎家喻户晓。不过,该诗的成功之处显然不在于它的主题,而在于它的巧妙的构思。 首先,就该诗的题目而论,我们看不出诗人的任何意向性,两个名词“箭”与“歌”的并置也显得很突兀,诗人似乎有意在给读者设置一个悬念。这种悬念待到我们读完前两节时才有所缓解:在第一小节中,诗人表现了箭的意象,以自己眼睛无力捕捉飞箭的踪影来衬托一种潜在的无奈心境;第二小节中,诗人以吐出一支歌来代替第一小节中射出的箭,意象显然进一步内化,因为歌声来自歌者的内心,然而,歌的飞颺更是眼光无法追随的,无奈的心境反而进一步加重了。我们在这两节中轻易地窥见了内在的关联,即箭与歌的相似性,由此对题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不过,我们依然看不透诗人的意图,难道他只是在表露自己的无奈? 第三小节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揣测和印象,那支射出去的眼力无捉的箭居然出现在诗人和我们的面前,好端端地插在橡树的枝干上;但更让人奇怪的是那支无形的早已散失于空气中的歌儿竟然也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原来它在诗人朋友的心间找到了美好的家园。诗人在最后颠覆我们的想象的同时也彻底荡除了前两节中的那种无奈的情绪,而该诗的主题也就水落石出。 诗人用保留在朋友心间的歌声来象征“我”与朋友之间长存的友谊,他并未直接点明自己的主题,而是让读者去细心地体会,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特点,而我们上面提到的该诗在构思上设置的悬疑其实也是这种含蓄性的表现。另外,该诗的含蓄性还表现在它对多层次比喻修辞法的运用上。首先,“箭”是“歌”的喻体,诗中第一小节对“箭”的描述不过是对一个喻体的描述,其目的是引出对本体“歌”的描述。其次,“歌”又是“友谊”的喻体,对“歌”的描述是为了转喻友谊的存续状态。所以,在这首诗中,“歌”既作为本体存在,又作为喻体存在,表现出诗歌语言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该诗含蓄隽永的风格与其明晰轻快的节奏相得益彰,它属于英语诗歌中常见的四音步抑扬格四行诗体,在尾韵上采用两行转韵的aabb形式,如第一小节的air,where,sight,flight,押的是典型的单韵或男韵,每一个韵音放在诗行重读的末尾音节上,好像作者在向我们倾诉和坦白自己的苦闷,但这一切又都瓦解在最后一轻一浊的音调中。无论是该诗的主题、格律还是语言,都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