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城晚报“三贴近”实践
聊城晚报“三贴近”实践
面对集声音、色彩、数据和文字于一体互动式的新型传播媒介的挑战,纸质媒体的舆论如何避免被边缘化?
面对街谈巷议的热点,纸质媒体如何挖掘真相发出自己的声音和主见,使新闻的传播能够引起受众的反响和共鸣?
面对价值多元的世界,纸质媒体如何在多元中求主导,在多样中成主体,在多选择中争主流?
答案没有其他选项!聊城晚报的实践经验是,以工作模式的“创新”激发采编的“活力”,以报道形式的“创新”带动报道时效的“快捷”,以报道质量的“高水平”促进报道效果的“三贴近”,及时、准确、客观地将发言权揽入手中,从而在新闻报道伊始就占据舆论先机。
2005年元旦创刊的聊城晚报,目前采编人员共计46人,平均年龄27岁。年轻,才正具成长性特质。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聊城晚报采编人员自觉践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做好“三贴近”文章,在新闻实践中历练出了胸怀全局、微言笃行、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报纸的内在质量和文化品位实现了根本性提升,连续两届名列山东省优秀报纸榜中。
融入百姓生活走进群众心里
“离普通群众近些,近些,再近些。”这是聊城晚报记者一贯遵循的准绳。
创刊以来,聊城晚报先后开辟“为您跑腿”、“问暖热线”、“爱心档案”、“圆梦行动”、“法律服务直通车”、“惠民实事回头看”等民生专栏,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外,还组织了“圆梦大学”、“爱心送考”、“爱心助学”、“农民工专场放映”、“追薪行动”、“爱心大白菜义卖”、“记者进社区”、“晚报问暖”、“情系片口心相连”、“社区迎奥运、大家一起来”等20余项大型公益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走到群众身边,了解群众心声,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2008年冬天,白菜价格一落千丈,每公斤1角钱的大白菜,让很多白菜基地的农民群众感到万分焦急。为此,聊城晚报迅速制定了“爱心白菜义卖”计划。12月2日,记者刘东坡、刘敏到东昌府区沙镇的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采访。次日,他们又走进市委、市政府内部餐厅和企业食堂,推销菜农的大白菜……在发动本地企业认购的同时,记者又与齐???报业联盟互动,山东十五城市主流媒体同步刊发《沙镇万亩好白菜难卖愁煞人》的消息,将爱心大白菜义卖活动推向高潮,先后帮助农民卖出大白菜40万公斤。
心牵农村群众的同时,城市社区居民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连续5年,聊城晚报一直开展“记者进社区”活动。每次活动,记者都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医护人员、律师等十多个部门行业的代表,一起走进社区,倾听、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不解。
为了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白天活动结束后,聊城晚报还在举办活动的小区放映露天电影。这样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观看,他们搬上小板凳,手摇大蒲扇,那种久违的感觉又重新回到身边,可谓其乐融融。
公益活动能拉近晚报和居民的距离,但要与居民建立长期的沟通桥梁,还需要创新工作模式。2007年9月,聊城晚报在城区人口集中的20个小区设立了“社区记者岗”,把镜头更多地对准群众,及时、准确、生动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要求。
百姓心头事,晚报纸上情,服务群众百姓,不分此时彼地。
挖掘身边典型,发挥榜样作用,聊城晚报的记者还善于用反映生活本质、歌颂真善美的新闻精品回报读者,用自己的优秀表现赢得了读者的信任与嘉许。
2008年7月3日晚9时40分,莘县的一名高中生告别了他无限留恋的人生。他的名字叫张道涵。张道涵面对死亡的淡定,感动了无数人。遵照遗愿,其父张洪启捐赠了张道涵的遗体和角膜,同时捐赠的还有价值2万元的假肢。
这个人物典型是驻县记者肖淑丽从朋友那里了解到的。虽身患骨肉瘤,处于生命晚期,但从不言弃坚持求学,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记者随后联系到张道涵,满含泪水写下《身患绝症笑对人生的少年》,客观真实地记录下张道涵与病魔坚强斗争的感人事迹。为鼓励这位坚强少年,记者一直与其密切交流,并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人生最后一刻,张道涵道出了准备捐献角膜和遗体的愿望。为此,记者开始了奔波之旅,先是与当地红十字会取得联系,未果,随后又与济南、青岛的几家医院联系,历经一周的时间,终与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眼科医院达成意向,帮他完成了这个夙愿。为表彰这一义举、善行、美德和情操,中央文明办追授张道涵为“中国好人”。
其实,通过记者的帮助或者通过报道改变个人生活轨迹的事例不胜枚举。“水城孝女”王静捐肾救父的事迹见报后,她因此改变了生活窘境,并成为聊城市十佳文明市民、全运会火炬手;东昌府区才女钱秀平,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却为学费发愁,报道刊登后,她如愿踏上求学路;冠县辛集乡的小女孩张玲,命运多舛,却坚强优秀,2006年12月底,她的事迹被报道后引来爱心无数。晚报员工还与其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