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耕耘在红山古玉沃土上
耕耘在红山古玉沃土上
2004年,《红山古玉文化研究》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7年,《中国史前史红山文化古玉器概说》一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理论篇》和《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研究篇》二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四部关于红山文化古玉器著作专著问世,犹如一枚集束炸弹,抛向了红山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此,人们认识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红山文化研究学者――刘永胜。
1955年,刘永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无依无靠的母亲无力养活一家人,就被同母异父的大哥接到了鹤岗。为了填补家用,他高中没念完就下了煤矿。年纪弱小的他,承受着一般人承受不了的体力劳动。但他从不叫苦,因为他必须为贫穷的家庭出一点力。可谁知天不从人愿,在一次事故中受了轻伤。伤好之后的当年,他参军入伍,当了一名野战军战士。退伍后他又回到鹤岗,在鹤岗二轻局当了一名宣传报道干事。勤奋加富有灵性的刘永胜,凭着一股自学精神,很快掌握了新闻报道的脉络,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报纸、电台上,在鹤岗,俨然成了一个“名人”。
一次,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到鹤岗选拔记者,事先,他们先从学历、文笔等几个方面框定了一个范围。经市委常委会讨论,推荐了两个人。新华社的领导经过考察,一个都没有相中,就准备起程回哈尔滨。这时,市委宣传部长跟他们说:“我们这还有一个人,名叫刘永胜,不符合你们定的条件,但他的文章写得好,从发稿的数量来说,在鹤岗没有人能比得上。”这倒引起了新华社领导的兴趣,决定留下来见见这个年轻人。他们把刘永胜找来,先给了出他一个“命题作文”,考考他的写作能力和反应能力。他很快就把“作业”完成了,思路清晰,干净利落,新华社领导十分满意。就这样,他成了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驻鹤岗的地方记者,他的工作也由二轻局调到了市委政研室。
一个没有受过新闻专业专门训练的“草根”,凭着自己的能力,竟然杀入了新闻行业,??了一名骨干。之后的一段时间,他先后任职于《东北经济报》《工人日报》《中国市场经济报》《中国经济时报》等记者站,先后担任过记者、主编、站长等职。由于业绩突出,后来,他正式调进《人民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这些我国顶级媒体的身份,让许多人眼红。可在2000年,刘永胜竟出人意料地办了“内退手续”,离开了《人民日报》记者站,那是因为红山文化。因为当他接触红山文化之后才发现,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仅靠业余是远远不够的,一边当记者,一边搞红山文化研究,感到力不从心,所以,他决定摆脱一切与红山文化无关的事情,一门心思地来从事红山文化的研究。
自从红山文化被发现以来,研究著作及理论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汗牛充栋。但专门从事红山古玉器文化内涵的研究,并且成系列成体系地进行研究,应该说刘永胜是第一人。刘永胜从研究红山古玉器入手,可谓执了红山文化的牛耳。因为一提到红山文化,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件造型优美的C形玉龙,它已经成为红山文化的标志。玉器是人们认识红山文化的入门向导。
刘永胜与红山古玉结缘,实属偶然。
说起来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对当时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1994年,刘永胜任职于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那年9月的一天,他在外地采访,一位朋友拿了几件玉器,让刘永胜给看看是什么年代的,干什么用的,有没有价值。可那时在刘永胜的头脑里,玉是一张白纸,他拿着这几块玉,十分尴尬,难为情地说:“我找人给看看。”
刘永胜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找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文物局的古玉专家,两位专家先后拿着这几件玉器,翻过来调过去地看,看了半天才说:“这是红山文化古玉器。”当向专家求证探索古玉器承载的深层次宗教内涵时,二位专家说:国家宗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在这个领域才是行家。为把握起见,他们把刘永胜介绍给了中央民族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吕大吉。吕先生一眼就认出了这是红山古玉器,并说这是十分珍贵的古玉器。当时,吕先生刚刚完成了《史前宗教文化》系列巨著的编撰工作,书虽然完成了,但仍有遗憾,那就是对古玉器的论述,因实物太少,谈得极不充分。他对刘永胜说:“红山古玉文化内涵领域的研究是个空白,你有时间的话可研究研究。”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此,刘永胜迷上了红山古玉。打那以后,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能够动用的资金,都用在了红山古玉上。所有红山文化的遗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凡是出现红山古玉的地方,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时,他还拜访了许多红山文化研究专家,收集了大量的红山文化著作和论文。这时他发现,摆在面前的虽然是一枚红山古玉,但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块玉,它涉及到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要想啃下红山玉研究这块硬骨头,光靠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