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谱》与王羲之地位演变.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书谱》与王羲之地位演变

浅谈《书谱》与王羲之地位演变   摘要:观南北朝至初唐的书论著作,可以看出对于王羲之书法的评价处于节节提高的状态,最终在唐太宗时期抬至最高点,这除了帝王的趣味对书法的影响之外,也暗含了时代整体的审美态度在其中。《书谱》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可以说是初唐“尊王”的书风深入民间的产物,但是在对于王羲之的比较、评价上,孙过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王羲之;《书谱》;书法;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01-02   张怀?在《书断》中评价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作为一件书法作品,《书谱》体现了孙过庭个人师法二王特别是王羲之的艺术风格。作为一部启示初学者学书的书法理论著作,它是建立在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学习与褒扬之上的。对王羲之书法的学习与评价,自晋以来几乎从未停止,通过对前代书论的整理,可以发现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处在一个不断比较、定位的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王羲之的地位不断被提高,最终在唐太宗时期抬至最高点,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初唐的书风与书论。   一、关于王羲之书法评价的变迁   纵观南北朝至初唐的书论著作,可以看出对于王羲之书法的评价处于节节提高的状态。在宋羊欣的《采能书人名》虽然肯定了王羲之“古今莫二”的地位,但是也提到了与王羲之齐名的庾翼。而在南齐王僧虔的书论中有张翼、康昕这样学习王羲之“几欲乱真”的书家的记载。而庾翼对于子孙学习王羲之的书法非常不满:“庾征西翼书,少时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可见在这一时期,对于王羲之的评价建立在与其同时期人的比较之上,并且与王羲之相仿佛的书家大有人在。   到了梁代,对于王羲之的比较对象主要集中在张英、钟繇与王献之身上:“晋末二王称英,羲之书云:顷寻名书,钟、张信以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类,笔迹流?,婉转妍媚,乃欲过之。”而他们之间的比较则集中在艺术风格的不同: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古”与“今”,“质”与“妍”的区别:“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然优劣既微,而会美俱深,固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另一个特点是“天然”与“人工”的区别:“疑神化之所为,非人世之所学,惟张有道、钟元常、王右军其人也。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成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   由此可见梁代书法对于妍丽与自然是非常推崇的。在这样的时风下,王献之颇受好评:“比世皆高尚子敬。”但是在梁代书法艺术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梁武帝那里,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比较与推崇则变得十分微妙。这在《梁武帝论钟书十二意》、《梁武帝与陶隐居论书启九首》两篇书论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首先,梁武帝是极为推崇钟繇的:“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而“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但是东渡之后,流传于南朝的钟繇真迹鲜少,“世论咸云:江东无复钟迹,常以叹息,比日伫望中原廊清,太丘之碑,可就摹采,今论旨云,真迹虽少,可得而推之,是犹有存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梁武帝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搜集、鉴定,对于崇尚王献之的世风加以纠正,抬高了王羲之的地位:“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可观,若非圣证品析,恐爱附近习之风,永遂迷矣。”虽然梁武帝的关于王羲之书法的收藏由于景侯之乱、朝代的更迭毁灭殆尽,但是“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这一举动促进了王羲之书法的流传,有力提高了王羲之的地位与影响。在此之后的庾肩吾、袁昂继承了这一尊大王贬小王的风气,将之延续。   二、唐太宗与初唐的“尊王”之风   唐太宗是奠定王羲之地位的关键性人物,虽然关于他尊崇王羲之的原因有其政治上的需要,但是他一系列的文化举措直接导致了初唐崇尚大王的书风。首先,在史馆编撰《晋书》时为王羲之作传论:“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而无曲伸;其饿隶也,则羁嬴而不放纵。……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洁,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