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建筑传承及城市发展
浅谈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建筑传承及城市发展
A Brief Discussion on Ancient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City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Cultures
――Begin with the construction in ancient times
[摘要] 本文从不同文化领域的人对 “维持记忆”“建造”的不同方式及其文化原因说起,进而分析了这些不同导致他们对“古建筑保护”的理解及保护措施不同。基于这些不同,引发了他们对于现代城市和建筑认识上的差异。最后提出,设计师在建造时就应该考虑保存的可能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memory construction and how it differs in diverse culture fields, which leeds to the differences in not only protecting the ancient buildings but also creating new buildings. In the end, the author brings up the opinion that possible protec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design work.
[关键字]建造;维持记忆;古建筑保护;构件保存;精神保存;文化差异
[Keywords] Construction, Memory,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components and spirit, Culture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 K92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约翰#8226;罗斯金提出,“有两种事物可以帮助人们记忆,那就是诗歌和建筑。其中建筑对记忆的帮助更大,因为它是用双手建成的、用眼睛看到的事物,比诗歌更有体验性。”[1]然而,文化差异导致了他们对于维持这段记忆的媒介不同,建造的方式也大相径庭,进而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态度不同,延伸到对于当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态度不同。所以,“古建筑保护”的差异可能从“古建筑”建起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2 西方、日本、中国对 “维持记忆”“建造”的不同方式及其文化原因
2.1 西方依靠物质维持记忆
众所周知,西方对于物质、写实非常看重,这点从绘画、雕塑也可以看出。
在古代建造时,也多使用石材,例如帕提农神庙、万神庙、古罗马斗兽场等等,靠物质的遗存保持记忆,自然希望它们不仅耐久,而且能够永久。
2.2 日本不靠建筑来维持记忆,不在意重建
日本自然灾害严重,经常重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建造时就做好了被毁坏的准备,丝毫不畏惧重建,甚至对于重建还有一些期盼。这给新科技和时尚带来了可能性,也是日本成为科技和时尚前沿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此,日本的建筑也多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较为多变。
2.3 中国重视精神留存而非物质
中国文化向来在意精神留存,从国画中和诗歌中就可以看出,艺术更多是作为精神的传达而非物质遗存和写实,古物的收集更是从唐代安禄山才开始[2]。这就产生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的历史相对长,但古物研究和收藏的历史却相对短。在中国的文化中,更在乎精神层面上的保存,而不看重物质是否断裂[3]。自古而来,中国人较为内敛,而精神活跃,喜欢“托物言志”。然而,“物”只不过是诗人“托物言志”时所“托”的东西罢了,少有人会在意“物”是否真实存在过,是以什么样子存在的,是否保存了下来。
正因为对于物质遗存的不在意,中国人使用的建造材料多为木材,相对于西方的石材显然更易毁坏。
3 西方、日本、中国对“古建筑保护”的理解及保护措施
对于“建造”“维持记忆”的做法不同,必然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措施大相径庭。
3.1 西方的“古建筑保护”
西方强调不拆毁古建并保存建筑构件,不在意建筑的风貌已改变[4]。例如,西方的城市里充斥着古老的建筑和街巷(图1),建筑的构件得到了保存,甚至威尼斯城在几百年间几乎没有变化。因此,西方的新建筑发展自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图1 法国马赛街道
诺曼#8226;福斯特认为,“这是有问题的,不能只是因为建筑古老就不拆除它。相对来说,日本在此较为开放和明智[5]。”但是柯布并不认为这有问题,他在体验帕提农神庙的时候一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