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砺儒“全人格”教育先行者
林砺儒“全人格”教育先行者
如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展开比拼,到中学时更是唯分数马首是瞻。在这样的现状下,人们越来越怀念和敬仰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就是“全人格”教育的提倡者林砺儒先生。2009年,纪念林砺儒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分数万能”的教育现状成为了座谈会的热议话题,与会专家和学者纷纷表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借鉴林砺儒的“全人格”教育理念,用以抵制功利主义对中小学教育的侵蚀。
林砺儒原名林绳直,1889年7月18日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县北界镇结坡上村一个书香之家,祖父林兆蓉是同治庚午科举人,父亲林达是秀才,因鼠疫早逝。林砺儒4岁丧父,母亲又身患癫痫,祖母将其养大,伯父林鸿和叔父林适帮他完成了启蒙教育。叔父林适也是秀才出身,曾入广雅书院学习,颇有学问,又擅长书法,外出教学时总把林砺儒带在身边。叔父经常吟诵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促使林砺儒从小就萌生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伯父林鸿本是廪生,后不愿出仕留在家乡。林鸿专门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来教林砺儒,并经常检查他的学习情况,对他要求十分严格。1905年,林砺儒进入高州高郡中学堂读书。191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应信宜县中义学堂的聘请到该校任教,同年又参加了公费留学日本的考试,选报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抱定了终身服务教育的决心。1918年3月林砺儒从日本学成回国,次年4月来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此后终其一生坚守在教育岗位上,是名副其实的“最有恒心”的教育家。
能考80分就是好学生
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绝非何种职业之准备。
――林砺儒 《我的中等教育见解》
1922年9月,林励儒奉命就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那时称主任)。在就职演说《我的中等教育见解》中,林砺儒批驳了“中学教育不过是通往大学的一道桥梁”的谬见,提出:“中等教育其自身就是目的,决非为将来某种专门之准备”,“中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例如文学的陶冶,并非要把少年立刻造成一位名家,也不是准备将来卖文讨饭,乃是要引导他的人格的活力往文学方面去。科学的陶冶也不是要养成科学家或准备做农工,乃是要引导他的人格的活力往科学方面去。艺术的陶冶也是一样的理由。……我认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决非何种职业之准备。要全人格的陶冶受得圆满,那么将来个性的分化才算是自然的。若有人问我中学毕业生做什么,我就说也不为士,也不为农,也不为工,也不为商,是为人;也可为士,也可为农,也可为工,也可为商。”[1]
北师大附中当年出了两个学生,一个叫陈舜瑶,一个叫池际尚,很好地诠释了林校长的这一主张。陈舜瑶各科成绩都很出色,老师们常夸她是附中十几年来最好的学生,大家都以为她将来定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谁知,抗战期间她在重庆成了周恩来的秘书,在周恩来手下工作直到全国解放。陈舜瑶的同班同学池际尚,在学生运动中非常活跃,所有人都以为她将来会成为一个革命家,结果后来她却成为了著名的地质学家。
毕业于师大附中的哲学史家、北大教授张岱年说,自己永远忘不了林校长1924年对全校学生所做的一次演讲,其中讲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大律令,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每个人都看做目的,不要看做手段,并认为这是康德的大发现。对于教育,学生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应本末倒置,将分数作为目的,这一点可以举钱学森为例。钱学森生前一直保存着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毕业证书,在回忆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时,林砺儒就是其中的一位。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校长即是林砺儒,当时师大附中培养的人才五花八门,与钱学森同期的学子还有张岱年、于光远和现今的十几位院士。钱老回忆,校长林砺儒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看得很重,所以当时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几乎没人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但这80分是真正学来的扎扎实实的知识。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这样的成绩。”[2]同样是北师大附中的老校友于光远也曾这样强调:“我考试不要求高分,80分我就很满足了。考60分比较容易,在60分的基础上,努力一把,可以考到70分,再努力一把可以考80分,80分再努一把力也许只能考到八十一二分,越往上越难,所以我就不要考高分,太浪费时间了。到了80分,我就去学新的东西。”[3]这样,学生超脱了考试的束缚,一旦不在考试中追求高分,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博览群书、锻炼身体、发展爱好、实验实践,人格和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是人格和人格的交感
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取道甚迂,成功甚缓,然而又坚信其可能。
――林砺儒《教育危言》序
林砺儒一贯提倡教师在指导青年学生时,“一不是靠权威部勒,二不是凭笼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