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媒介在中国民歌传承中作用与责任
新闻媒介在中国民歌传承中作用与责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多有用山歌作为表现本民族生活的习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优秀民歌得以保持原有特质被延续和传承下来,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黑衣壮民歌为例,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新闻媒介在民歌传承中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使命。
关键词:传播 民歌 媒介
中国民歌及其发展
中国的民歌历史悠久,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其内容已相当丰富,表现力相当强烈,已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由此可知,我国民族在《诗经》之前,民歌就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无论在有文字或无文字的民族中,民歌作为一种即兴的口头艺术,它直接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反映出人民的生活。在各族人民传统的习俗活动中都离不开民歌。婚嫁活动有婚嫁歌,如四川的“坐歌堂”、湖南的“伴嫁歌”、广西的“婚礼歌”等:亲人逝世有“丧歌”、“孝歌”。各民族节庆时。更形成歌舞的高潮,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侗族的“坐妹”、回族的“花儿会”、彝族的“火把节”、蒙族的“敖包会”等都是各族人民的歌唱节日。各族人民在艰难的生活中,以歌声抒发感情,减轻心中的忧愁;也用歌声唱出了对爱情、幸福的向往与追求。正如四川巫山县一首山歌所唱:“想唱歌来想唱歌,人人说我是穷快乐。早上唱歌当不到饭。夜晚唱歌当不到油。唱个山歌解忧愁。”民歌直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它是人们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我们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
以广西黑衣壮民歌为例,广西那坡县是黑衣壮人数最多、民族特殊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县。生活在大山里的黑衣壮。人人从小就会唱山歌。那坡黑衣壮民歌约有160多套,按照不同的声调,可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六大种类。其中《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黑衣壮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环境变??、历史事件等叙事歌;也有倾吐苦难、控诉压迫的苦情歌;有反映自然、生活经历的农事歌;有向往美景的赞颂歌;有接人待物的礼仪歌;有表现传统习惯的风俗歌:有吊唁奔丧的祭祀歌;有庆祝婚嫁满月、新居落成、老人生日的祝酒歌。而最为丰富的是情歌,包含抒情、初恋、连情、逗情、赌情、定情、盟誓、赞美、相思、忠贞、离情、叮咛、痛惜、怀旧、重逢、苦情、叹情、斗情、白头偕老等20多种内容。黑衣壮人有赶歌圩的习俗,在歌圩上,各村屯的青年男女三三两两地寻找各自的对歌对象。以歌代言,歌唱自然与爱情,往往通过对歌认识、相恋进而结为百年之好。在这种特殊的习俗中,歌唱与婚事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生长于歌海中的黑衣壮人从小就有意识地学唱歌,一般在十二岁时,开始由其父母教唱所有固定曲目。而大多数则是更早地在随时随处可听见的歌声熏陶中学会的。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在黑衣壮里,歌圩日也被开玩笑地称为“风流歌圩日”。除此之外,人们过年过节、婚嫁办喜事、定亲、新屋落成、办丧事(享阳90岁以上者)、“三朝酒”和请“姜酒”(即满月酒,又称“送背带”)、串村和赶街在路上相遇、姑娘回外婆家探亲,等等,都有男女对歌。在黑衣壮的历史发展中,可谓壮歌民歌无处不在。在传统社会中,黑衣壮山歌文化的传承也有其模式和规律:老一辈人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风俗活动或者是讲故事和唱山歌等口耳相传的模式把本民族的历史、英雄传说、生存方式、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伦理价值传承给子孙后代。子孙们在年复一年的仪式活动中。在缔绵不断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地、耳濡目染中接受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当子孙们又成为祖辈们时,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于是,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一不断循环的传承模式由于形式上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所传承文化在内容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以及与外界接触的不断增多,我国的民歌,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日益增强。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外出打工的浪潮席卷了我国大江南北。黑衣壮这一生活在广西大石山区中众多族群中的一支,当商品经济的大潮席卷到这一地区时,他们也同全国贫困地区的人们一样,纷纷走出大山,到外地打工、做生意,以此来改善其贫困的生活状态。这些外出的年轻人,很快融入了异乡的生活,接受了现代大众文化,他们学会了讲普通话、喜听流行音乐、爱跳现代舞蹈,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语言思维方式、伦理价值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当他们再回到家乡时,他们带回的不仅是外面丰富多彩的信息,也带回了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再囿于向老一辈学唱山歌,甚至以歌会友的传统也日渐消失。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传统文化,以适应比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