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澍用废旧材料打造人间“桃花源”中国“建筑王子”
王澍用废旧材料打造人间“桃花源”中国“建筑王子”
叛逆小子,在大学就是风云人物
王澍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做木工。母亲是北京人,是教师和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在父母熏陶下,王澍开始对绘画、材料、工艺感兴趣。
父母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王澍学习理工科,但他坚持要学习一个和艺术有关的,于是选中了建筑学。王澍是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81级本科生,85级硕士生。有趣的是,这位世界级殿堂级大师当年颇有令狐冲的气质,“离经叛道”的事数不胜数。
那时王澍恃才傲物,性情叛逆,老师们对他又爱又恨。有的老师看他的方案,一开始时就警告,“你敢这样做下去就是0分。”但他愣是不听,照做不误。结果,全年级最高分。因为他手上功夫极好,能把一个0分的作业以极高的标准做完。老师拿他也没辙。
王澍曾设计了一个鲜红色的山岳宾馆,被挂在橱窗里当范作很长时间。这还不算,大二就宣布没有老师可以教他;大三觉得商业效果图太假而拒画,甚至带着三四个学生去和教授谈判。当年建筑系凡有类似的“抗争”发生,系里第一个就会想到他。王澍曾说,这种反叛精神都源自钱钟韩校长所训话的“不要迷信老师”。不过对于这个“刺头”,东南大学也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学校取消了必画商业效果图的限制,王澍的画作屡屡被当做“范本”。
最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是他当着导师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面口吐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也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听了这话,老先生差点没当场气晕。
1990年,王澍完成了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为杭州附近的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此后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那段时间中国“大兴土木”,王澍却和妻子“隐居”在杭州。他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在民间做装修,做最基本的工作,调水泥、垒砖头。寻找灵感,还有画建不起来的房子。甚至是看看远山、晒晒太阳也能过一整天。赚钱只是偶尔打零工赚一笔,同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妻子陆文宇的工资养起了夫妻两人。
震撼!用???旧材料打造人间“桃花源”
王澍喜欢箫管,画画、书法、古诗词。《世说新语》不少都能背出来,设计图就像国画一样。12年前,他复出后完成了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吸收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如何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主题。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3层的建筑只有2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
其实,他多项作品中让人最感兴趣的,是对古旧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整个象山校区16万平米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如果你看到时,很难想象这些数百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都是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而来的。这里很美,大树下有人在朗读普希金的作品,有的在房顶上散步,田地里的萝卜开着花,有一种纯粹的美好。
最代表他思想的作品是宁波博物馆,这个建筑所有的材料全部是回收的旧材料。由超过1亿块再利用的石、砖、瓦,建成一个美轮美奂的庞然大物。“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王澍想告诉人们,曾经的城市生活是怎样的。10多年前,这是一个美丽的海港城市,有30多个传统村落。到今天,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拆除了,这里变成了一片几乎没有回忆的城市。“我把能在这个地区收集到的各种旧建筑材料再次利用,想建造一个有自我生命的小城市,它能重新唤醒这个城市的记忆。”
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作为宁波滕头馆的设计师,王澍的作品被更多人所熟知。滕头馆,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项目区中,是最后一个立项、却第一个完工的展馆。也许在此间停留过的人还记得,这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一位德国建筑师看后非常激动,说中国人太了不起了!
获“建筑诺贝尔奖”,在家离开媳妇却玩不转
2007年,王澍在杭州还建造了由6个26层的高塔组成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钱江时代――垂直院宅”。这是个能“家家都长树”的奇妙建筑,也是王澍与开发商仅有的一次合作项目。6幢近100米高的住宅,800住户。用200余个2层楼高的院子叠砌起来,结构如编织竹席,整个连续的立面实际是一座江南城镇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