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探析.docVIP

边境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探析.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边境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探析

边境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探析      [摘要]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壮族居民在世代生产劳作中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性变迁,如何做好传承与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弄岗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者简介]唐华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硕士,广西崇左532400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013-04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珠江水系最上游的水源林自然保护区,也是中越边境重要地理位置上的自然保护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保护区生态系统保存完好与各级政府的努力分不开,但也与当地居民保持着良好的生态保护传统不无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进中,保护区内壮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历史性问题。     ???一、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传统生态文化的基本概况      1.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况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6°42′28″―107°04′54″,北纬22°13′56″―22°39′09″,地处我国西南部,位于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和宁明两县境内,跨逐上、武德、上龙、响水、上金、驮龙(宁明)、亭亮(宁明)等七个乡镇,绝大多数居民为壮族。保护区呈西北一东南向长条状地块,从西端到东端共长33.53公里,由陇呼、弄岗、陇山三片组成,总面积10.077平方公里,是我国热带北缘。区内群峰嵯峨,山弄密集,溪流时隐时现,喀斯特地貌典型,植被为世界上罕见保存最完好的岩溶地区热带季雨林,是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4个关键地区之一,也是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的40个A级保护区之一。由于植被得到较好的保护,保护区内木材蓄积量从1979年综合考察时的12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近59.25万平方米。有林面积1028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8.8%,是广西全区覆盖率最大的保护区之一。由于当地政府的支持,保护区早在1990年前划清四至界限,并于1990年6月取得国有林权证书。保护区土地全属国有,一直以来没有被征占现象,无山林纠纷和采石挖矿现象,也无病虫害和火灾发生,动植物生存状态良好。      2.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传统生态文化的属性   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传统生态文化缘于农耕文明的稻种农业经济基础,属于“那”文化的范畴。“那”或“纳”,即壮、傣、布依等民族语言中的“水田”之义,“那”文化是在长期的水稻种植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南方农业文化形态。“其内涵包括稻种、生产工具、加工工具、灌溉设施、肥料等物质文化;稻种的选择培育、播种、耕种、灌溉、管理、收割、储藏、加工等行为性文化;生产习俗、禁忌、祝祀及对天象、土地、雷雨、江河诸自然物的崇拜及安土重迁、重农轻商等观念性文化;同时还外延及与之相适应的居住形式、饮食习惯、岁时节日、语言词汇等方面”,是壮民族等繁衍变迁、踏过灾难的不断成熟的心智的反映。它具有延展性,为壮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壮民族不可离开的精神家园。      3.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   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的土著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的历史中,积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生态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制度层面三个层次,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以“那”为依托的生产劳作文化。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壮民族先民摸索出了一套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相适应的农耕型生态的“那”文化生产方式,即稻作农业文化。保护区气候炎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雨水多以地表径流或地下渗流的方式汇入江河,所以,这一地区江河密布,溪流交织。江河两畔和山岭之间,分布着一片片面积不等的平坝、弄场或三角洲。其土层较多深厚,肥沃湿润,加上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有利于开辟为耕地,适合各种亚热带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种植,具有发展稻作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在一些壮族聚居地尤其是在坡地、山地较多的地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梯田稻作农业,壮族人称为“那”。这些地区山岭绵延,丘陵起伏,坡陡沟深,海拔较高,所以人们只能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台阶形的梯田,用土或石垒成梯级状田埂,用以拦蓄天雨和固定土壤肥力。梯田虽小,耕作不便,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植被面积,防止水土流失,这与亚热带山区自然生态系统是密切吻合的。如此巧妙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系统,是保护区壮族先民生产实践的结晶。   二是“干栏式建筑”的家居文化。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壮民族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文化模式与多山的地理环境和“那”文化相适应。壮族人通常定居在依山傍水的田峒边,居住在干栏式房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