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卖人”生意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卖人”生意
2007年11月24日,广东举办了一个“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给一个河南汉子张全收颁发了唯一一个特别奖,奖励他创新打工模式,为1.3万农民工撑起保护伞。领奖时,他像将军一样,在西装上挂满了奖章。
张全收是谁?他做过什么?为什么媒体这么关注他?他为什么引起争议?
张全收,河南上蔡人,自称“农民工司令”。他带着1.3万农民的全顺公司“驻扎”在深圳,向各个工厂派遣工人。没有活,公司也“包吃包住,照发工资”。这就是张全收和他“全顺打工模式”的主要内容。
“卖人”的生意
“年初答应过你们这拨去江西打工的,要去工厂看你们,结果却没去成。现在,我给每个人发100块钱,算作补偿。”
2007年12月1日清晨,当记者赶到“民工司令”张全收位于深圳平湖的公司总部时,他正拿着小喇叭用嘶哑的嗓音召集一支刚从江西调回深圳的上百农民工队伍开会。话毕,他开始蘸着唾沫星子点人发钱。
张全收喜欢拿着小喇叭对工人说话。他带记者去厂里看他的工人,就有这个“保留节目”。工人们匆忙赶来站成方队,小喇叭开始“发表讲话”,还真像支队伍。
张全收手下现有1.3万农民工,资产过千万。现在的身份是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老板。
全顺的主要业务是将这些工人组织起来,哪个厂要人,就“打包”调人过去,这个厂干完了,就调到另外一个厂。要是碰到没活干,工人就免费吃住在他租的两个大的培训基地,照拿工资。厂方需要张全收的人,则须为此支付工资之外的管理费。张全收赚的就是这种管理费和部分加班费。
这种模式被专家们称为打工的“全顺模式”。
“你在我这里一年包吃包住,保证你吃喝不愁,还有最低750元(这也是深圳关外最低工资标准)一月的工资。我保证,这些孩子没活干,照发工资。”张全收说。进了公司就旱涝保收,农民工们愿意,有的干着干着干脆一家都进了全顺。
珠三角的“三来一补”加工厂,生产经营紧跟外贸订单,订单来了,就招兵买马加班加点;没有订单,就大量裁人以降低经营成本。用全顺工人,工厂不用管人,淡季还能“退人”,他们愿意多付那笔管理费。“在保证工人工资的情况下,一个工人一个小时再加2毛钱作为管理费。”一个工厂负责人介绍说。
可不要小看这2毛钱,一年算下来,全顺公司就有近千万的收入。
其实,张全收一开始还不是这样“卖人”的,他先从“借人”开始。
2002年,已经在深圳打工10年的张全收有点积蓄后,跟人一起办了个加工厂。他一边为自己工厂招人,一边也把多余的人“借”到缺工人的厂里。由此,他发现了巨大商机。后来,张全收的加工厂倒闭了,他就继续招人,专门从事“卖人”了。
在“世界工厂”的中国,大量农民工廉价劳动力构成主要竞争力。从高科技的苹果牌电脑到普通的牛仔裤,他们支撑着世界上的生活消费。从这点看,张全收以其“有形之手”指挥着众多农民工由盲目流动转向有序流动,干的是不简单的活。
漂移社会的温情
几乎每一名工人都有张全收的手机号,员工受到别人欺负,觉得心理不平,尽管直接打他的手机。张全收认为:“员工的事就是老板的事。我会给员工作主。”
著名“三农”学者于建嵘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对张全收和他手下的农民工作了大量调研,他把这群体称作“漂移的社会”。
这些“漂移的社会”散布在珠三角各个城市。
在深圳平湖的一个玩具厂,记者见到了这些穿着统一蓝色衣服的全顺农民工。工人们吃厂里的住厂里的,开饭两种菜式搭配任选,加班全顺公司送馒头吃。十几个人住一间房。
周敏是河南人,女,40多岁,女儿是哑巴。她对记者说,这么大年纪打工不好找,女儿更难找工。现在在全顺挺好,两个人都有工作,还能互相照顾。
张全收逗了逗周敏的女儿,像个家长。他到了厂里总俯下身子跟这个工人说说话,跟那个工人开开玩笑。
“像个家庭”,这是记者采访很多全顺农民工的感受。这种温情也是于建嵘对工人访谈调查结果的主调,访谈材料结集起来16开本180页,扎实。
24岁的白光平说:“我们老板像亲人一样。”19岁的张永飞说:“老板对员工就像父亲一样,老板能为我们做主。”
于建嵘问23岁的李霞辉:“假如他(张全收)不好了怎么办?”
“他没有待我们不好的时候。”
“假如不好?”
“没有不好的时候,有病的时候他带我们去看病,没有钱他代我们出。”
“假如他对你不好怎么办?”
“我们相处得挺好的,他不会对我们不好的。都像兄弟姐妹一样。”
于建嵘说,访谈调查都是随机的,绝大多数没有张全收在场,有时候到了一个厂拉几个工人到路边就问。
把农民工组织起来
这种温情也体现在张全收的管理思想上。
一个农民工管1.3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