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最有趣人物”――辜鸿铭.docVIP

“中国近代最有趣人物”――辜鸿铭.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最有趣人物”――辜鸿铭

“中国近代最有趣人物”――辜鸿铭   一、“先生实为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唯一之宣传员也”      按照当时西方人的评价,辜鸿铭是与泰戈尔相提并论的东方文化的“圣哲”代言人,是深受爱戴的中国著名哲学家。   辜鸿铭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最重要的功臣,他的最大贡献是把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出版、远扬海外,造成深远影响。林语堂赞誉他的译著的“卓越聪明,正确明白”。   1891年,俄罗斯皇储来到中国,赠给他一块名贵的镂皇冠金表;1898年,他与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晤;1906年,他与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多次通信;英国作家毛姆于1920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于1921年、印度作家泰戈尔于1924年先后来中国访问时,都曾拜访过他;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日本作家清水安三与丹麦作家勃兰克斯分别著有他的传记,有的国家专门成立了关于他的研究会、俱乐部。   他有许多言论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如:“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唯我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银行家是晴天把雨伞借给你,到雨天又凶巴巴地把伞收回去的那种人”,至今仍被收录在《英国谚语》这本书中。      二、三日长谈深深打动辜鸿铭,他的一生就此改变――今生今世不再扮演“假洋人”,要做真正的中国人      辜鸿铭1857年出生于马来半岛的槟榔屿,母亲是葡萄牙人,父亲在英国人布朗的橡胶园担任总管,深得布朗的信任。布朗十分喜爱辜鸿铭,认他作义子。   1867年,布朗带着10岁的辜鸿铭回到英国自己的老家,苏格兰的故都爱丁堡。辜鸿铭在英国受到了极为正统的英式教育,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深得著名教授卡莱尔的教诲与赏识。   1877年春天,辜鸿铭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时年20岁。随后,他游历了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在巴黎、莱比锡、伯明翰等地大学深造;精通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等9种语言,并先后获得文、理、哲、神、土木工程等13个博士学位。   24岁这年,他回到了阔别14年的马来故乡,随即被派驻到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政府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从法国巴黎大学学成,要经由此地返回中国的马建忠。马建忠精通法律,同时也是国学权威。   在新加坡的海滨宾馆,他们彻谈三日。   三日的长谈,深深打动了辜鸿铭的心,他的一生就此改变。   谈话后的第4天,辜鸿铭便回到了马来故乡,并立下誓愿,今生今世不再扮演“假洋人”,要做真正的中国人。      三、做了两湖总督张之洞的幕僚      他做中国人的第一步,就是扔掉所有的西装、皮鞋和洋帽,换上地道的长袍、马褂和布鞋,说中国话,吃中国饭,潜心研读中国古典经史。一年后,他不仅在中华文化的学识上突飞猛进,而且将特意蓄留的长头发梳成了辫子,头戴瓜皮帽,俨然一副典型的中国人形象。   1881年年末,有一支英国探险队从马来槟城经过,准备进入中国内陆。辜鸿铭应聘为翻译,随队来到广州。   看到香港既保有比较纯粹的中国生活方式,又便于关注海外局势走向,他决计居留香港。   在香港,他又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四年苦研,终于进入妙境。   1885年,他在两湖总督张之洞的幕属杨汝树的力荐下,受张之洞盛情相聘,到张之洞那里做起了幕僚(师爷),与张之洞联袂上演了长达20年之久的“拯救垂死大清帝国”的悲剧。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张之洞同意他订阅30几份外国报纸,500多种国外杂志,以放开眼光,悉察时局。张之洞的亲信、两湖书院院长梁鼎芬大不以为然,怀疑此君是在哗众取宠,他觉得一个人根本吸纳不下如此庞杂纷纭的信息。   但几天后,梁鼎芬在求见张之洞时,窗内的一幕使他触目惊心:只见此君正为张之洞条分缕析,他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地剖析世界大局、时事要旨。3个多小时的纵论,张之洞凝神屏气,正襟危坐。事后,张之洞对梁鼎芬叹赞说:“鸿铭经纶满腹,世所罕见,的确是杰出之才!”      四、“替中国人争足面子”出口气      一开始,辜鸿铭的主要事务是“洋文秘书”(翻译)。   上任伊始,他每见有关文件中当涉及中国时,就运用(native)(“土”)一词,这使他愤怒难当。他认为(native)此语含有“野蛮不化”之义,而我泱泱中华大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岂可称“土”?他果断地将文件中所有用“native”指称中国的地方,一律都改为“chinese”。有人提醒他说,“native”一词在交往的运用中已成习惯,如用新词怕有不便,他大声反驳道:“习非成是,奴隶思想!就是抚台再用native,我还是要把它改回chinese!”他这样坚持的做法,使一些外国人、中国人很不高兴,但他我行我素,照改不变。   1891年,在中国发生了对中外关系影响很大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