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第三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说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来自莫里斯?梅洛-庞蒂《辩证法的历险》中一书,揭示了西马中的人道主义、主体主义或非教条马克思主义这一潜在的传统。 1、 西马主义者来自发达的“西欧” (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西欧大陆或英国出生或进入理智之年。 (2)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 2、 “双重幻灭”的境遇促使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一重幻灭:对资本主义本身的幻灭。两次世界大战的恶果带来了思考 二重幻灭:对苏联的幻灭。 2、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经典马克思主义关注经济基础变革,同是也重视文化工作,文化具有反作用,但文化文艺是第二性的,从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异化”“物化”,无产阶级已被“整合”,很大程度丧失了阶级意识,因而无产阶级面临着自身阶级意识的危机,革命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戳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谎言。 三、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评价 1、 贡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之中,在某种程度上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提出了众多有价值的命题。 卢卡奇: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能动性 法兰克福学派:资本主义战后的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宰制性 法、英马克思主义:文本意识形态性和真理性的复杂关系 2、 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非马克思主义的与马克思主义并存,甚至比重更大,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学院左翼知识分子“想象”的革命武器。 卢卡奇:保守的“现实主义”原则 阿多诺:“批判理论”的艺术整体观本身是为了对资本主义的普遍压抑和人的异化进行拯救,但是所依靠的力量本身却同时被推向了危机之中。 阿尔都塞: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文艺原理,认为文艺创作并非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既有“意识形态”材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并且在理论上取消“作者”的主体性。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的文艺思想 一、卢卡奇的文艺学说 (一)、卢卡奇生平与思想发展诸阶段: 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卢卡奇思想发展诸阶段 (二)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契的总体性“现实主义”文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1、? 现实主义是伟大的,是任何伟大的作品的基础。 对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的胜利”的理解和阐发,是卢卡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文论的基础。他认为现实主义是伟大的,是任何伟大的作品的基础。 * * 3、 西马发展的三个阶段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了一些与前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思想分歧的观点、理论和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趋于形成。卢卡契、葛兰西、布莱希特等是其代表人物。 (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鼎盛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以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为杰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法国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等人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延续阶段:20世纪80、9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较之以前有所回落,但也涌现出了詹姆逊、伊格尔顿、哈贝玛斯等重量级人物。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 1、作为一种“综合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用西方现代文艺观、美学观“补充”“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美学观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宗名义“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术语重新表述生命哲学和新黑格尔主义 (2)法兰克福/阿多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化,用“理性”概念将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合一。 (3)法兰克福/马尔库塞: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相结合,从理论上,给弗洛依德学说的“本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经济基础”之间,“自我”和“上层建筑”之间,“超我”和“道德”“法”意识形态之间划上等号,暗示人的本能欲望是一个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艺术理想的源头。 (4)萨特:介入写作 前马克思主义时期 (1885—1918) “左”的马克思主义时期 (1919—1929) 斯大林主义时期 (1930—1945) 批评的马克思主义时期 (1945—1971) 从法律和经济学转向文学和哲学 接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 加入匈牙利共产党 参与匈牙利苏维埃政府的政治实践 发表《勃鲁姆提纲》 流亡莫斯科,研读马克思的手稿 与斯大林主义的微妙关系 批判斯大林主义, 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重新审视自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