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第三章节(637KB).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 《比较文学》第三编 第三章 文学与宗教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一、文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现状 文学与宗教的联系: 在本文化体系中它们是相互影响彼此共生的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既有影响联系又有共生关系,还必然经历两种文化的碰撞、转型和融会等复杂的过程。 西方现当代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为高潮。 成果以牧师的著作为主,其影响波及大学和文学的广泛领域。 受两种认识支配:自由主义的神学倾向和牧师意识的作用;文学研究带有宗教性的用途。 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主流: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对文学与宗教的批评。 受海德格尔理论的影响,作家成了某种宗教想象的工具。 学术研究及其成就受到基督教教义和历史循环论的制约。 第三阶段: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风行。 研究注意力放在更为广阔的意义体系中。 文学和文化传统中的宗教因素既存在于语言符号体系中,也存在于文化符号体系的联系之中。 西方现代对文学和宗教关系的研究可分三类: 1. 文学是对宗教的维系; 运用理论: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研究重心:文学传统、文学技巧、结构。 2. 文学是对宗教的批判; 运用理论:哲学和神学的理论;研究重心:伦理道德和神学的问题。 3. 文学是宗教的对头或代用品。 运用理论: ⑴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研究重心:新的表现方式。 ⑵语义学和符号学等后现代派理论;研究重心:神话或玄学。 存在的问题:不能科学和全面地进行跨文化体系的宗教和文学关系比较研究。 我国在对佛教和中国文学文化关系的研究上富有创见。 代表学者:梁启超、陈寅恪、许地山、钱仲联、饶宗颐、季羡林、钱锺书等。 二、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与宗教关系 一、西方文化传统中,基督教同欧洲文学至少以三种方式发生共生关系。 1. 从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运动,文学对宗教传统的继承性。 例:中世纪奇迹剧《神秘的德·亚当》、《切斯特》、《威克菲尔德》小说等。 2. 文艺复兴运动后期起,文学渐同传统信仰对立,代之以对高雅爱情的关注。 最早代表:12世纪的法国传奇作家德·特罗伊斯(Chretien do Troyes)。 可再分为两个支流: 继承文艺复兴散文传统的作品,如伊拉斯谟的《愚人颂》等。 当时翻译的各种经典作品,如巴尔达塞·卡斯蒂利奥内的《侍臣》、普卢塔克的《名人传》和李维乌斯的作品等。 3. 到了18世纪末,文学与宗教互相补充或互相对立。 浪漫主义思潮的新观点:文学可以取代宗教或充当宗教替代品。 T.S.艾略特、托马斯·品钦、乔治·路易斯和罗兰德·巴特等人的作品虽更多地模仿权威模式,却成了精神上软弱无力的沉思冥想。 二、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同中国文学同步发展并相得益彰。 特点:都对外来文化、文学融会、改造,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巨大的消化力。 先秦两汉时期,中国文学开始形成自身传统,道家形成。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与中国文学一起发展丰富了自己。 中国古代文学走向末期时,道教随之步入衰落。 《道藏》中的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中的道教文本,是相同和相通的。 道教的神仙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连绵不绝的创作题材。 例:《世说新语》中“栖逸”、“术解”、“文学”等篇。 有些文体形式为道教原有的。如词牌中的“西江月”原为“步虚词”。 三、跨文化体系的文学与宗教关系 典型:佛教与中国文学的长达千年的转型复合。 佛经和中国文化之间,既有正负两面的影响共生联系,也有彼此生发依存的转型复合关系。 一、首先反映在佛典的汉译上 佛典:玄想夸诞、神异奇变和韵散交错等形象性特征。 汉译佛典需要以汉语言文字及文化来将外来文化信息转换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所能接收的意义。 具体途径——魏晋六朝时的“格义”。 陈寅恪:“格义”“乃以内典与外书相配拟。”关键是“实取外书之义,以释内典之文”。 “外书”:非佛教的中国传统著述;“内典”:佛教经典。 二、中国古代文学受益于佛教并转型复合成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新形象:孙悟空——佛典中神猴哈奴曼+中国古籍中水神猴精无支祈。 2. 新内容: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美感意境和人世无常的认识感叹。 前者: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后者:曹植的“天地终无极,人命若朝霜”(《送应氏》其二)。 3. 新文体: 六朝:音韵四声说,促生了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形成。 唐代:俗讲、变文,后经讲经、平话、弹词等,出现话本、宝卷、拟话本和小说等新的文体。 4. 新手法: 条分缕析和事数排列的论述新写法。 传统寓言同佛教以破为立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