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山水”——王安石晚期诗歌之我见.docVIP

“禅意山水”——王安石晚期诗歌之我见.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禅意山水”——王安石晚期诗歌之我见

“禅意山水”——王安石晚期诗歌之我见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凭借公元1070年被起用为丞相后实施的变法运动得以名垂青史。然而,他激烈和摧枯拉朽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当权派的首肯。因此,“王安石变法”很快以失败告终。在保守派不断施加的压力下以及变法派内部的激烈矛盾下,空有雄心壮志的王安石很难再力挽狂澜。于是,王安石两次罢去丞相职务,最终在江宁清丽秀美的山水中闲适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佛教《大乘起信论》中,有“体、相、用”三义之说。“体”指本体,“相”指相状,“用”则指作用和创造。“三义”之说应用到中国哲学中,产生了一种“流动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宇宙在流动中生生常新。他们把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视作这一事物本身,而把事物发展中的某个阶段看作是这一事物的现象。王安石晚期的诗歌即是王安石全部诗歌的一个断面、一个现象。要理解王安石的晚期诗歌,也要对王安石的全部文学创作有所了解。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公元1076年的罢相为标记进行分期。罢相后王安石退居江宁,这一时期(一共十年)的诗歌创作属于其诗歌晚期。寄居江宁以后,王安石寄傲于山水之间,勤修佛道,禅意入诗,“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 北山三咏之觉海方丈》)。与前期诗风不同,王安石晚期诗歌“雅丽清绝、脱去流俗”(黄庭坚语)。诗趣已脱去韩、杜的“外衣”,而风神倒与王维禅诗似同出一源。王荆公早期的诗歌多与政治有关,或剖析形势、或寄寓政见,“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荣”,追求的目标是“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上人书》)。诗歌“群怨”的作用掩盖住了抒情的功用。统观王安石两个时期的诗歌,一个主要诗风是“入世”的,一个主要是“出世”的。这两种诗风共存于两个时期,只是侧重时有不同。而我认为,王安石晚期的诗歌也是在徘徊于出入世的情绪之间创作的。他晚期的诗歌并没有王维诗歌中那种“禅意”的浑然天成以及如入无人之境的语态天真。诗人和自然之间往往是有“界限”的,没有彻底实现佛教中的无分别见。 罢相后的王安石来到江宁,在金陵的半山堂定居。这里离钟山很近,也有多处佛寺围绕。政治上的失意已令诗人心力衰竭,不再流连政坛上的生活。每日,王安石乘着小驴, “或坐松石之下,或(入)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随行未尝无书,或乘而颂之。或憩而颂之。”(王巩《闻见近录》)徜徉在山水之间,时时受到佛经的熏陶。其论著《楞严经疏解》以及有关《金刚经》的研究代表了王安石在佛学上的最高成就,可惜未经传世。 王安石曾在《送孙正之序》中说:“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可以视作王安石对待真理的态度。在认定佛学后,王安石“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望江南·皈依三宝赞》)面对家人和友人的不理解以及非难也不改修习佛道的初衷。 王安石信奉并深谙佛学中“空”的思想。 “空”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佛教将现实世界分作“色、受、想、行、识”五个部分。除了“色”代表世间的万事万物,象征着物质世界外,其余几种都与人的感官感受与思维有关,象征着精神的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抑或精神世界,佛教都断定了他们“空无”的色彩,认为这都是不值得执迷的,“一切皆无”、“万事皆空”。或许是受到了以往经历的太多羁绊,王安石很难在一时间做到静心求道,脱离世间种种烦恼。就像友人对他提出的疑问:“以未平之心,持经世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禅林僧宝传》)要摆脱烦恼的纠缠,时时树立礼佛的决心,是王荆公晚期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他的诗歌内容本身,能够看出来,他希望尽快放下俗世情怀以及理解佛教博大精深的急切:“皈依佛,弹指越三祗。愿我速证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望江南·皈依三宝赞》)通过礼佛,他希望自己达到“空”的境界,明了“空义”,至于“空境”。如,他在给友人周彦真的诗中说道:“非空不能觉,不达诸法之性,不能空诸烦恼,则觉性不显,觉心不生;非觉不能空,不能了知法本,不得自净其意,则空义不明,空境不了。”(《空觉义示周彦真》)“空”的观念是王安石晚期观念的重要构成之一。 同是闲适诗,同着意于山水之间,王安石的闲适诗又与陶渊明等人的闲适诗不同。陶渊明的闲适诗侧重表现一种农耕生活质朴的美感,强调远离“尘网”,不适“俗韵”。一切景色都强调“出世”的情怀。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侧重在景色中“悟道”,表现一种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禅境”,是南宗禅主张的“顿悟”。而在王安石的山水诗中,既寄寓了禅意,时时能见禅机,也隐约地表现了对俗世生活的抛弃。糅杂着陶渊明、王维的某些气质,但是笔力很难做到前述两者诗歌中的萧散自然,在“出世”的情怀和“入世”的羁绊中时时失去内心的平衡。越强调“闲”,足见内心还并不“真闲”。(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的看法。) 除了追求“空”的境界外,王安石晚期的诗歌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