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弓已是三百年
清朝时期北京的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以供应皇宫为主。定期由宫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
“聚元号”是清末北京东四大街“弓箭大院”十七家弓箭铺中唯一幸存者。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
“聚元号”到今天已流传了近300年。历经十代传人。杨福喜。便是“聚元号”现任当家。
“聚元号的百年兴衰
以前,“聚元号”不是我们家的。清朝末年,弓箭作为兵器已被洋枪洋炮取代,这些皇家弓箭工场沦为民间作坊。那时执掌“聚元号”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王氏夫妇因吸食鸦片而无心经营弓箭铺,最终山穷水尽。只好将其祖业变卖给杨家。王氏是我父亲杨文通所能追溯的最早“聚元号”传人。当年,“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那里原是皇家作坊。
我的爷爷杨瑞林(1884―1968年),早年随其堂兄(“全顺斋”的掌柜)学习弓箭制作手艺。到二十多岁时,已是弓箭行业中较有名气的师傅了。但苦于自己没有铺面,平生所学难以施展。听说王氏要卖铺子,便决定买下来。当时开价是40块大洋,这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爷爷在亲友帮助下,才成为“聚元号”的第八代店主。
爷爷杨瑞林得到这个店铺后又增加了一些品种,使“聚元号”增色不少,如:弩弓、弹弓、弹弩、袖箭、匣箭、箭枪等等。民国初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因奖状上有国民党的印章,在“文革”时被烧毁。同时被毁的还有乾隆皇帝所题金字大匾、一些国外向“聚元号”下的订单,以及祖上珍藏的一些珍品弓箭等。
1948年以后,“聚元号”弓箭的国内外销量很大。订货最多的是蒙古和青海省,他们通过北京市进出口公司,与“聚元号”订了常年合同,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当时在同行中还有三家比较有实力的弓箭铺,论手艺不比“聚元号”差,但蒙古就是不要。无奈“聚元号”只有请其他几家店铺代做,做成后打上“聚元号”的字号,以此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大跃进”时期社会上又开展了大张旗鼓的“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很多人为了打麻雀到“聚元号”买弩弓,其购买者之多,更是到了这里刚下料,那边就交钱订货的程度。后来中央号召公私合营,爷爷带领全家首批参加了公私合营,成立了“第一体育用品合作联社”,即后来的“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爷爷因此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
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成了体育用品厂,经营开始转向。弓箭经营衰败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了“文革”时期,弓箭更是被当成“四旧”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我是1958年出生的,“聚元号”也是那年开始衰败的。
1962年,父亲所在的体育用品厂关门,他被调到北京市水利局做木工,一做就是30年。我们家兄弟三人,我是最小的儿子,小时候也很淘气很爱玩。6岁时,爷爷郑重地交给我一把弓,对我说: “这把弓以后就是你的了。”我就拿着祖父给的小弓箭,天天和伙伴们玩,每次“射箭比赛”,我总是得第一。中学毕业后我当了几年木匠。街坊四邻谁家结婚都来找我的家具,我也练就了一手好木工活,这为我日后学习制作弓箭打下了基础。
在家中,我本来就对父亲的手艺有些兴趣,眼见父亲年事已高,而一把好手艺后继无人,便萌生了学做民族弓的愿望。为早日把父亲的手艺学到手,我辞掉工作,开了4年出租车,再用这期间攒的钱置备了制作材料。从1998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弓箭制造技艺的学习之中,并正式成为“聚元号”第十代传人。
“聚元号”能够重新开张,其实是机缘巧合。1998年,我看到《北京晚报》上一篇很短的文章,是写关于一种血腥的游戏,就是在射击场呈用活禽供客人射猎。这则消息,引起了我们全家很大的兴趣。于是,我和家人就带着传统弓箭来到了北京石景山的射击场,拿出中国传统的弓箭与这里的体委干部见了面。这位干部听说我们是传统弓箭世家,格外重视,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们下定了恢复“聚元号”的、决心。
沉寂了近40年后,1998年在亲属和友人的支持下,父亲和我收拾了一间平房,6月6日这一天,我们挂起摘下来40年的“聚元号”牌匾,“聚元号”重新开张。
200道工序一张弓
学做民族弓,必须师手把手地教,每道环节都是手工劳动,所用的桦树皮、牛筋、牛角等20多种天然材料也都是如今难找难买的。选材全靠艺人用眼看、用手摸。别小看一张弓,做一张弓要200多道工序,历时3到5个月,横跨多个行业,木工、漆工、画工、皮具制作,甚至针线活儿,样样都很有讲究。可以说,学习弓箭制作后,我精神上的变化太大了,生活因此而改变。
以眼为尺,以手为度,很少有具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