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冬生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慢性肝胆疾病)的经验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成冬生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慢性肝胆疾病)的经验 (陕西省中医医院 710003) 【摘 要】目的:总结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陕西省名中医成冬生主任医师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在慢性肝胆疾病(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及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方面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成冬生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在慢性肝胆疾病方面的临床病例,建立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临床经验。结论:慢性肝胆疾病痞证病机特点是肝脾二脏互为影响,肝郁气滞,湿热内阻,脾胃虚弱,气虚及阳,阳虚寒湿内生,寒热错杂。治疗采用辛开苦降法以和胃降逆,消痞散结,具体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口服基础上,依据其寒热、虚实及涉及脏腑的不同,分型论治。 【关键词】痞证(慢性肝胆疾病)/中医药疗法;中医师;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262-01 成冬生主任医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名中医。笔者跟随成先生对该类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施治研究,为2011年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课题(课题编号:LC44),目前已完成课题研究内容。 1 理论依据: 痞证病位在心下(即胃脘部),又称心下痞或胃痞,是自觉胃脘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不疼痛或轻微疼痛,伴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及肠鸣下利等脾气不升的一组证候群〔1〕。其病机为邪热内陷,胃气壅滞。辨证有实痞、虚痞及虚实夹杂痞之分〔2〕。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中。 痞证在该类慢性肝胆疾病方面,成先生认为病位在中焦脾胃,与肝胆之疏泄功能有关。病因病机复杂,湿热留恋不去、肝郁气滞是其基本病因,脾胃虚弱、气虚及阳是其内在因素,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脾胃失和、升降失常是基本病机〔3〕。辛开苦降法属于“八法”之“和法”范畴,是将辛温药和苦寒药两种截然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使用,达到辛以散结、苦以降气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促进中焦气机升降,使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功能正常。张仲景用“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治疗痞证,开创了辛开苦降法的先河。以苦辛并用调其升降,寒热同用和其阴阳,补泻兼施调其虚实,正是治疗慢性肝病痞证的绝妙之处〔4〕。其中辛味善行能散,开散宣通,以助脾气升清,苦味降泄,沉降通泄,下气燥湿,以助胃气下降,两者合用,开散之中寓有通泄,通泄之中亦寓开散,从而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其次寒热并用,热可散寒,寒可清热,又辛温散寒无动阴之弊,苦寒清热无碍阳之害。在此基础上加甘味之品,有利于恢复其受伤的脾胃之气,可助脾胃之气运转舒展。如此胃气得充,脾运得健,则升降复常,气机通畅,痞结自消。 2 临床经验 成先生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在慢性肝胆疾病方面的具体病种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及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主要症状胃脘痞满,嗳气,呕恶或吞酸,口干口苦,纳食减少,大便不调,身困乏力,舌质淡红体胖苔腻,脉细弦。主要病机寒热错杂,脾胃失和。治则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治法和胃降逆,消痞散结。基础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具体组成是半夏15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0g,党参10g,厚朴15g,生苡米30g,藿香15g,沉香曲15g,鸡内金15g,乌贼骨15g,生姜10g,大枣3枚,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在临床具体辨证施治中,依据其寒热、虚实及涉及脏腑的不同,辨证又分为以脾胃湿热、脾胃寒湿、胆胃郁热、肝热脾寒、兼饮食停滞、脾胃虚弱、胃阴亏虚、兼营卫不和为主八种证型。 3 典型病例 3.1 董某,女,42岁,农民。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余,肝功能正常,乙肝系列:HBsAg、HBeAb、HBcAb阳性,自觉无明显不适感,曾在当地医院坚持服清热利湿解毒之中药(具体不详)治疗1年,复查结果同前而停止治疗。之后间断服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近半年来出现胃脘痞满,饭后明显,伴见嗳气吞酸,身困乏力,口干口苦不欲饮,纳食减少,大便不爽。于2013年5月25日求治于老师。症见胃脘痞满,午后、餐后加重,伴嗳气吞酸,恶心未吐,口干口苦不欲饮,胃脘畏寒喜暖,纳差,大便溏薄,日2-3次,无腹痛、里急后重及脓血等。查舌质淡红体胖苔白腻,脉沉细弦。检查肝功能:ALT178u/L,AST147u/L,A/G=39/32,余指标均正常;乙肝系列同前;腹部B超提示:肝光点增多。中医诊断:痞证;辨证属寒热错杂,脾胃失和,以脾胃寒湿证为主。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治则: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和胃消痞。治法:寒热并用,和胃消痞,以温中散寒为主。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5g,黄芩10g,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