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眼运动神经损伤临床研究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眼运动神经损伤临床研究
杨继若1 白晶梅1 (通讯作者) 彭小兰2
(1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 甘肃兰州 730050;2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甘肃兰州 730050 )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065-02
【摘要】 目的 观察头针体针并用结合药物治疗眼运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188例眼运动神经损伤患者分为针刺组56例,药物组58例,针药组74例。针刺组取头针的颅底带前1/3、颅底带中1/3、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枕带下1/3,体针取太阳、四白、攒竹、足三里等穴;药物组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甲硫氨酸4 ml肌肉注射,红花注射液30-40ml静滴;针药组采取针刺组和药物组相结合的治法。治疗30天统计疗效。结果 药物组有效率为53.4%,针刺组有效率为62.5%,针药组有效率为89.2%,经统计学分析,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头针体针并用配合药物治疗眼运动神经损伤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药物及针刺治疗。
【关键词】 眼运动神经损伤 头针/体针 药物疗法/针灸疗法
眼运动神经麻痹主要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眼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出现斜视、复视、眼睑下垂等症状。该病表现在眼部,但病因复杂,大多由外伤、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炎症、肿瘤等疾病所致。本病属中医学[1]“横目斜视”、“风牵偏视”、“上胞下垂”、“睑废”等范畴。祖国医学针刺方法对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针刺属于微创介入治疗,能够直接刺激病灶并且对促使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有明显的疗效。
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针灸基本理论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创立了“化痰活血通窍”针刺法,以针刺头针颅底带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眼运动神经病变。笔者自2005年10月-2009年3月采用头针体针并用治疗眼运动神经损伤患者188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院及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例,依据患者就诊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针药组74例、针刺组56例、药物组58例。三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参照曾庆华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2005)中有关内容制定标准。眼位检查采用红玻璃片法定性检查复视像, Hess 屏及日本Inamil-L 2510型同视机确定麻痹肌并定量检查眼位偏斜度;检查单眼和双眼的9个方位眼肌运动。
1.3纳入标准
①经眼科医生诊断为眼肌麻痹并且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 ②符合《神经病学》关于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2]; ③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制定的诊断标准; ④明确发病原因并能配合相关药物治疗的患者; ⑤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排除标准
①眼肌麻痹做眼科手术及先天性斜视; ②其他原因如重症肌无力、甲状腺等疾病所致眼肌麻痹; ③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者; ④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危及生命,以及意识不清者; ⑤合并严重感染者; ⑥妊娠期的妇女。
1.5检测方法
(1)眼裂大小:让患者平视正前方,测定患眼眼裂大小。
(2)眼球运动:先让患者头部不动,两眼注视并跟随检查者移动着的手指,向鼻侧、颞侧、颞上方、颞下方、鼻上方、鼻下方等6 个方向运动眼球(一般两眼同时检查,必要时才分别检查) ,然后两眼聚合以瞳孔中央为起点,以目内眦、目外眦及上下睑缘为终点,分别向鼻侧、颞侧、鼻上方、鼻下方、目中央上下测定,两者之间的距离为观测指标(以mm 为单位) ,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两者之间的距离。
(3)复视疗效观察方法:测定复视角度,即在约1 m处测定出现复视方向与水平所成的角度,记录前后角度变化。将以上3 项观测指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
头针取穴:颅底带前1/3、颅底带中1/3、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枕带下1/3;体针取穴:太阳、四白、丝竹空、攒竹、瞳子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丰隆、光明、太冲、照海、侠溪。若上睑下垂加阳白、鱼腰。操作方法:先坐位,取头针取颅底带、额中带、额顶带、顶枕带均采用排刺法。
首先术者皮肤常规消毒,用0.30times;40mm毫针在颅底带前1/3针刺、针刺角度朝同侧眼球方向,颅底带中1/3针刺、针刺角度朝对侧眼球方向,使针感传到眼区或前额;额中带由上向下排刺,针感传到眼区或前额;额顶带后1/3由前向后排刺,顶枕带下1/3由上向下排刺,产生针感,以上治疗带均采用小幅度提插泻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