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粉刺病名探析.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中医粉刺病名探析 袁安翠1 高歆昌1 程宏斌2 伍景平2 唐定书2(指导老师)   (1成都中医药大学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610072)   【摘要】 本文从粉刺病名入手,整理历代关于粉刺的文献,通过西医痤疮表现和古籍文献关于粉刺的描述,对其表现与不同时期的病名进行论述,以期发现中西医病名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粉刺病名虽多,但有一定规律性,“粉刺”与“皰”是其分界线,但“粉刺”亦有非粉刺病,“皰”亦有非痤病的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035-02   中医学中粉刺称谓多,如皶、痤、粉刺、酒皶鼻、肺风粉刺、粉疵、面皰、皶疱、面皯皰等,后学者不可名其理,加之其临床病机经过内经的“寒薄为皶,郁乃痤”到目前肺热、血热的转变,更是对其病名晦涩难懂,对古文所指“皶”“痤”提出质疑是否是今之痤疮。目前通行教科书均依据《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以及《医宗金鉴》“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将本病命名统一为肺风粉刺或粉刺,现对历代粉刺不同病名进行解析分类研究,报道如下。   1、皶、痤   “皶”、“痤”首见于《黄帝内经》中“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说明早在内经及以前一段时期古人已对本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变有了初步认识:皶为轻,痤为重。《类经》对其注释为“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疖,是名曰痤”;《皇帝内经素问吴注》:“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膜当寒,脂液遂凝于玄府,皶刺生于皮中,俗称粉刺。痤,疖也,内蕴血脓,形大如枣者”;而《素问经注节解》按:“皶,俗名粉刺是也。若不解散,郁积之久,不止于皶而且为痤矣”。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皶”与“痤”是一个病两个阶段的不同表现,有关联性,且皶为粉刺,痤为小疖,分别相当于西医痤疮中的白头或黑头粉刺和丘疹、脓疱、结节等内容。   2、粉刺   唐王冰注《素问》对白头粉刺、黑头粉刺、脓疱、脓肿等皮损形态等有了形象的叙述,并且最早提出了粉刺脓成决以火针的外治方法。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腠居寒,脂液遂凝,稸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痤,谓色赤月真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按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软而攻之,大甚焫出之”。随后多数医家明确提出“皶”俗称粉刺,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此阳为阴遏,而不通畅,故迫为皶,粉刺也”;楼英《医学纲目》“苑,积也。皶曰粉刺,形如米如针也。痤,小疖也”;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载:“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膜当寒,脂液遂凝于玄府,皶刺生于皮中,俗称粉刺。痤,疖也,内蕴血脓,形大如枣者”。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最早提到粉刺其病因由“一论面上粉刺者,肺火也”。清姚止庵的《素问经注节解》载“皶,俗名粉刺是也。若不解散,郁积之久,不止于皶而且为痤矣”。清代《医经原旨》载“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载:“液凝于肤胰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重乃或痤,阳气者”。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肺风、粉刺、酒皶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论述了“肺风、粉刺、酒皶鼻”三者同种,均属血热郁滞不散,其中所列“枇杷清肺饮”为治疗粉刺的著名效方,为目前临床所用。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载:“又有粉刺者,与皶鼻、肺风三名同种,总皆血热滞而不散之故”。   3、肺风粉刺   《医宗金鉴》曰:“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百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加之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肺风、粉刺、酒皶鼻三名同种”的论述,肺风粉刺也为目前痤疮临床使用中医病名之一。   4、粉疵   清顾世澄《疡医大全》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启玄》),粉刺即粉疵。乃肺热而风吹之,多成此疵,虽无关人累,然书生娇女,各多此病,亦欠丰致。治以灭瘢丹为之添容”,书中指出粉刺即粉疵,即是西医的痤疮,为青少年男女常见病,虽对患者生命没有危害,但好发于面部,有碍美观。   5、粉皶   清黄元御《素问悬解》中“若汗出偏沮,则是经络偏闭,其无汗之处,必病偏枯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