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严格执行标准采血方法降低血培养污染率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严格执行标准采血方法降低血培养污染率 张欢妍 李瑞娟 王国芳 (金坛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213200) 【摘要】在医院实际工作中,血培养的质量及其结果的准确度都会对血流感染及时诊断及治疗产生影响,其中血培养的污染问题值得提高警惕。在血培养中,一旦出现了污染问题,那么对诊断准确率以及治疗的效果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血培养污染率的降低进行了研究,提倡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采血方法执行,以此实现血培养的最优化。 【关键词】采血标准 血培养 污染率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007-01 目前诊断血流感染主要依据为血培养的结果,以阳性为主。为了最大化改善患者的预后,我们就应尽早获取血培养的准确结果,以便临床及时选择抗菌药物加以治疗。但???,在实际的血培养过程中,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相关报道[1]揭示污染率大约为(0.6~6.2)%。一旦产生了污染,尤其是出现了假阳性结果,将会误导临床医生,一方面导致耐药性增加,同时使得患者花费更多的医疗费用,甚至也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最终产生不必要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在采取标准采血方法降低血培养污染率的研究并不多见,故而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现有的一些文献资料进行了如下综述: 1 标准采血法的定义 本文涉及的标准采血法包括了如下几个环节:操作前的准备工作、皮肤的消毒程序、穿刺方法与培养瓶的接种,以及标本的运送等,而其含义指的是根据相关的规范程序进行采血操作,并以此来获取血样采集的一种过程。国外的一些报道显示,严格按照标准采血法能有效降低血培养中的污染,值得借鉴。随着我国血培养检测技术逐渐成熟,在2002年制定出台了《血培养操作规范》,从而为我国采血提供了相关标准[2]。在标准中提到:若选定了拥有采血指征的病患后,应首先选定好穿刺部位,然后根据皮肤消毒三步法操作。具体而言,此三步法指的是:第一步,对静脉穿刺部位采取乙醇(70%)擦拭大约0.5分钟以上;第二步,进而利用碘酊(1%或2%)作用0.5分钟,之后通过穿刺点后往外以直径为1.5~2.0厘米进行画圈消毒;第三步,采用乙醇(70%)进行脱碘处理。 2 对血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细菌分析 国内对血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细菌研究过少,通过查阅国外相关文献可知,其报道[3]常见的污染细菌有革兰阳性芽孢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棒状杆菌等。进一步对相关文献分析可知,常见的四类污染细菌主要寄生在皮脂腺深部及皮肤毛囊中,而它们若在肘部、腹股沟及会阴部等处则会更易于生长。对于这些细菌,若只是简单消毒及擦拭的话,往往无法将其消除,甚至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污染,一般采取先用消毒剂作用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擦拭才能有效提高杀菌质量。针对这类情况,国外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有一个结果显示:采用碘酊(2%)在皮肤上分别作用0.5、3、5分钟的结果为阳性率30%、14%、2.5%。这是理论上的一个百分比,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紧急情况,为了尽快完成采血,消毒时间无法长达3分钟,甚至是5分钟,故而将合理的时间规定为0.5与1分钟。 3 血培养污染菌的判定标准分析 自从我国制定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之后,在血培养污染临床判定中也就有了相关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至少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中的至少一项。①未出现较为明显的发热以及一些危险因素,比如说侵袭性操作;②若出现了前述的危险因素,但是经过多次培养表明该危险因素属于其它类型的病原菌;③采取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并无效果;④出现发热情况,但可以利用其它原因诸如肿瘤免疫等来解释,并且未出现明显的感染迹象。当然,这些只是理论上的标准要求,而实际中还应结合相关的实验室标准来判定,比如说进行连续的多次培养之后,只有1次属于前述皮肤寄生菌或经长时间的培养之后为阳性等。我国曾经针对血培养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作出了判定,比如说北京协和医院就针对上世纪最后五年间收治的相关病例进行了分析,发现有33份标本出现污染,百分比为47.1%(33/70),进一步分析后可知污染比例最高的当属血液科与免疫科病房。 4 循证医学证据分析 虽然我国对于降低血培养污染率的研究不多,但国外已有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比如说Minoz[4]在其研究中表明:将经过与未经过培训的采血人员进行研究对比,发现两者利用相同的采血标准进行采血,但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采血人员其血培养污染率在1.2%左右,而未经过培训的则在8.4%左右,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外研社Unipus】新探索研究生英语(基础级)读写教程U6课件_AE2.pptx VIP
- 人教新起点五年级上册英语Unit2 lesson1课件.ppt VIP
- 脊柱常见病的介绍.pptx
- 英格索兰空压机操作培训.ppt VIP
- 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及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docx VIP
- 【外研社Unipus】新探索研究生英语(基础级)读写教程U1课件_AE1.pptx VIP
- 报价单范本完整版.doc VIP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小升初暑假衔接:七上Starter Unit 2 Keep Tidy!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docx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标准答案及解析)+听力音频.docx
- XS9922B芯片用户指南_V1.3-海格.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