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通” 摘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通”这一术语有六种不同的用法,情况比较复杂。本文对字典中的“通”进行了具体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标注方法。 关键词:通;假借字;同源字;异体字;联绵词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中,使用了很多“某”通“某”,然而对“通”这一术语没有做任何说明,而字典中“通”的用法又不尽相同,情况比较复杂。笔者全面调查了《字典》的“通”,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复杂情况进行了梳理,从而对该书的“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根据笔者调查,《字典》中,至少有下文几种不同类型的“通”。 一、本字与假借字之“通” 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本来有一个字专门表示一个意思,但却借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字,前者是本字,后者是假借字,两字同时存在,它们之间通用。如“案”和“按”:案,《说文》:“几属,从木安声。”本义是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或几案,矮短桌。如《后汉书middot;梁鸿传》[本文所举例均引用于电子光盘《国学备览》,2003年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出版。]:“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梁鸿的妻子为他准备饭食,不敢在梁鸿面前抬头看,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与眉毛一样高。)按,《说文》:“下也,从手安声。”本义向下压或摁。如《活板》:“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松脂、蜡等药物渐渐熔化了,就用一块平板压在字的上面,所排在板上的字就象磨刀石一样平。)“案”“按”两字音相同(皆“安”声)但意义不同,在《字典》中,“案”通“按”,如《三国志middot;蜀书middot;诸葛亮传》:“何不案兵束甲?”(为什么不止住战争。案兵,即按兵。)又如“阿”和“呵”:阿,《说文》:“大陵也,一曰曲阜也,从阜可声。”本义为大山。《诗经middot;小雅middot;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那长得茂盛的是莪,在那个大山的中部。)呵,本义为斥责。在《字典》中,“阿”通“呵”,如???老子middot;道经middot;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是与非,相差了多少呢?唯,应诺声、顺从的答应,引申为“是”的意思。阿,借用为“呵”,斥责声,大声斥责,引申为“非”的意思。) 二、假借字和后起字之“通” 古人用字时,还有这样一种情况,“本无其字”,借用了一个字,但后来又新造了一个字,或表示假借字的意思,或表示本义,前者为假借字,后者为后起字。如《字典》中的“蚤”和“早”:蚤,本义指跳蚤,借为“早晨”之“早”,如《韩非子middot;外储说右上》:“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善于掌握权利的人早就断绝了他奸邪念头的萌芽。)到了汉代新造了一个“早”字表示“早晨”义,来表示“蚤”这一假借义。又如《字典》中的“鬻”和“粥”:鬻,本义指粥,借为“卖”义,如《韩非子middot;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有个卖盾与矛的楚国人。楯,盾。)后新造了一个“粥”字表示“粥”义,来表示“鬻”的本义。 在《字典》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假借字和后起字用的是“通”,而其他大部分的假借字和后起字却是用“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lsquo; rsquo;”标注的。如“暴”和“曝”,在《字典》中写成:“暴,晒,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lsquo;曝rsquo;(pugrave;)。”为做到全书统一,方便读者,假借字和后起字应全部用“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lsquo; rsquo;”标注。 三、同源字之“通” 同源字是指音同义近、音近义同或音义皆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或同时产生,或先后产生。同源字一般都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以语言的细微差异来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有时连语音也没有差别,只是字形不同,但表示的概念则相近或相关。《字典》中,把这类同源字也看作“通”。如“支”、“枝”和“肢”:支,《说文》:“支,去竹之枝也。”枝,《说文》:“枝,木别生条也。”肢,《说文》无,《孟子middot;尽心》:“四肢之于安逸也。”(字本作“支”。)这一组均为音同义近同源字,本字均作“支”,后字义分化,树木之枝作“枝”,人体四肢作“肢”。“支”为“分支”、“支持”等义。又如“颇”、“陂”和“跛”:颇,本义指头歪斜,古书中常用其引申义,指偏差。陂,指地形倾斜的地方。跛,指腿脚歪瘸。这几个字古音相同、意义相近,都是由“斜”这个中心引发来的,是一组同源字。 同源字跟前面的本字假借不同,跟后面要讨论的异体字、假借字通假借字等也不同,因而在《字典》在解释这类字相通时,应标明是同源字,如“支”和“枝”,可标明二字音同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