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秋 燥
* * 第四节 秋 燥 一、概述:????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 有关燥邪致病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其中有云“清气大来,燥之胜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明确了燥邪形成与岁运时令密切相关,并把燥邪列入六淫之一加以论述,指出了燥邪致病的特点为“燥胜则干”等;同时确立了“燥者润之”,“燥者濡之”,“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等治疗燥邪为病的大法。 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中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补充了《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燥气为病的缺如。当时大多数医家均从内燥来认识燥热为患,朱丹溪的四物汤加减、李东垣的润肠丸等均为内燥而设,自从明代李梴指出燥有内外之分后,外感燥邪致病才引起医家们的重视。 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立“秋燥论”专篇论述,不仅首创了秋燥病名,并对内燥、外燥做了较系统的论述,认为燥属火热,易伤肺之阴液,治疗“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并创制了清燥救肺汤治疗因于肺胃之燥而致的诸气膹郁、,诸痿喘呕者。 随着对外燥致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医家对燥邪的性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沈目日南在其《燥病论》中说“燥病属凉,谓之次寒”;吴鞠通认为燥邪之寒热属性与五运六气之胜复气化有关,指出“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中指出“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王孟英、费晋卿等医家亦都认为秋燥有温、凉两类。 根据秋燥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其与西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某些肺部感染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理 秋燥的病因为感受秋季的燥热病邪。 当初秋承夏,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易形成燥热病邪;若机体正气不足或摄身不慎,防御外邪的能力减弱,燥热病邪易通过口鼻侵入肺卫而发病。 肺脏属金,燥金之气,同气相求,故燥热病邪入侵,以肺为病变中心;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燥热病邪从口鼻入,先犯肺卫,正如喻嘉言所说“燥其先伤上焦华盖”,张景岳亦说“若秋令太过,金气胜而风从之,则肺先受病”,表现出肺卫燥热证;因燥干津液甚,热邪亦伤津液,两邪相合为患故伤津液最速,初起邪在肺卫即有明显津液干燥见症。 若肺卫燥热之邪不能及时外解,内郁于肺,可化火随经上扰清窍,而致清窍不利; 内壅于肺之燥热可灼伤肺络,而见络伤咳血或衄血等症; 亦可进一步耗伤肺之阴液而成肺燥阴伤等证; 肺之经络与胃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燥热易下移胃肠,导致肺胃肠津液亏损,而见肺燥肠热、阴伤腑实、肺胃阴伤等证; 少数正气亏虚,感邪较重的患者,燥热也可内陷营血,而致气营(血)两燔证,或可深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而致燥伤真阴等证。 总之,本病以燥伤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肺经为病变中心,病程中易损伤肺络,移热胃肠,影响到胃肠津液,传变较少,极少病入下焦,病情较轻。 三、诊断要点(一)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二)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症。(三)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胃肠;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四)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 四、辨治原则 秋燥病以肺为病变重心。 初起邪在肺卫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鼻咽干燥等见症。 邪入气分,燥热炽盛,更伤津液; 若燥热化火,上扰清窍,见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黄而干、脉数等症; 若燥热内炽,壅遏于肺,肺失宣降,见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喘、胸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苔薄而干、脉数等症; 病至后期,多为肺胃阴伤,见身热已退或身微热、干咳或少痰、口鼻咽唇干燥、口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少数病例,正虚邪盛,燥热内陷营血,而致气营(血)两燔,可见身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吐血、咯血、衄血、舌绛苔黄燥、脉数等症; 若燥热耗伤肝肾之阴,则见夜热早凉、口渴、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舌干绛、脉虚等症。 秋燥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润燥并重。 初起邪在肺卫,治宜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正如叶天士所说“当
文档评论(0)